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是合肥工业大学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58年9月,经高教部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成立招生,拟设无机化工工学、有机合成工学专业。
1959年,改设高分子工学、稀有元素工学两个本科专业,前者于1977年、1985年、1998年先后改为高分子化工、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后者于1980年改为粉末冶金专业,并于1997年划至材料学院。
1966年,开设无机化工本科专业,于1992年、1998年先后改为化工工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1985年,获批应用化学硕士点,于1996年、2000年先后被评为机械部和安徽省重点学科。
1988年,获批高分子材料硕士点,1997年与相近学科合并为材料学,2000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
1994年12月,经机械部教育司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成立。
1997年,学院与安徽中医学院联合创办制药工程本科专业,2003年独立招生,2011年划至医学工程学院。
1998年,获批化学工艺硕士点,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
1999年,学院组建了高分子系、化学工艺系、应用化学系、制药工程系。
2000年,学院与材料学院联合获材料学博士点、材料工程工程硕士领域授权;组建基础化学实验中心。
2002年,学院新设应用化学本科专业。
2004年,学院获化学工程、生物化工两个硕士点;化学工程、制药工程两个工程硕士领域授权;材料学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
2006年,学院获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组建化工技术中心;与材料学院联合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0年,学院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材料化学工程、生物质化学与化工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2012年,学院设置工业催化硕士专业;宣城校区化工与食品加工系招生。
2013年,学院成立化学系;宣城校区设置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能源化学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2014年4月,学院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2017年,宣城校区改设能源化学工程和应用化学(工)两个新专业。
2018年,学院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博士授权点。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8月,学院设有五系一中心:化工工艺系、高分子系、应用化学系、化学系、化工技术中心和能源化工系,其中能源化工系位于宣城校区;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理)、应用化学(工)、能源化学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8月,学院设有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领域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3个安徽省重点学科;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等3个学科分别进入全球科研机构ESI排名前0.6%,0.4%和0.28%。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化学工程、材料工程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化学工程、生物质化学与工程、能源与环保工程
安徽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化学工艺、材料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8月,全院共有教职工134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人员105人,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16人,专职管理人员13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80人;教学科研岗人员中教授37人,副教授47人,9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队伍中包括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百人计划专家、安徽省外专百人计划专家(外籍全职教授)、黄山学者和黄山青年学者等伍。
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吴宗铨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从怀萍、孙敏
“黄山青年学者”特聘教授:从怀萍
安徽省百人计划专家:李育林、陆杨
安徽省教学名师:李学良、鲁道荣
安徽省教坛新秀:陈祥迎、孙敏、姚路路
安徽省教学团队:化工原理(崔鹏,2013)
教学建设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校企合作基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
2001—2012年,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9月,学院拥有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8个、校级研究所3个。
科研成果
学院针对能源、材料、环境、资源等国计民生重大领域中的化学工程技术和科学问题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在储能材料与技术、纳米技术与应用、高分子化学与化工、催化与合成工艺、化工分离技术、工业烟气净化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上产生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近年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JACS、Angew Chem Int Ed、Nano Energy, ACS Nano、Accounts Chem Res、Chem Soc Rev、Small、Adv Mater、Macromolecules、Chem、ChemComm、J Membrane Sci、ACS Sustain Chem Eng、AIChE J、Ind Eng Chemy Res、Chem Eng J等国际刊物上。
截至2018年8月,学院承担在研的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其他纵向和横向项目100余项。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20篇/年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年、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年。
2017年,以学院教师为第一完成人,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
学院与全国各地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应用性成果,如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工业尾气二氧化硫脱除及其资源化、中低温SCR催化脱硝新技术、高光学纯度核苷类药物中间体不对称合成技术、高导热绝缘灌封复合材料、环保型微量元素水溶肥料、水性半PU革专用系列树脂等实现了产业化,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合作交流
学院与中国国内外一些大学和学术机构保持着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聘请知名教授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或客座教授。
学院每年安排教师赴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博士后工作、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或短期访问;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大学学习,与中国以外的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截至2018年8月,学院已与美、英、法、日、韩、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者互访与合作关系。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为一个绿色的C形图案,中间为正六边形与其横状阴影,整体又构成了字母E,与Chemical Engineering相吻合。
正六边形代表着分子结构,与学院化学与化工的研究方向相对应。
数字1958为学院的始建时间。
社团文化
院学生会成立于1994年,以“来自学生,服务学生”为宗旨,组织开展了迎新生、运动会、一二九晚会、化工艺苑、科技周、女生节等活动。
春风社于1994年4月9日成立,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宗旨,服务社会、服务残疾人,开展了“1+1”敬老、春芽助残、十八中支教、图书馆共建、逍遥津社区共建等活动。在2009年“益暖中华”谷歌杯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中,春风社“给聋哑儿童一场灯光音乐会”的创意最终从来自766所高校的6252个创意申请中成为29个优胜项目之一。
现任领导
杰出校友
截至2018年8月,学院为国家输送化学、化工和材料等领域各类人才1.2万余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9人等大批杰出学者专家和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