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拼音:jí)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构形说法不一,一说像神座上陈列的祭品;一说像把兵器收入鞘中。“吉”的基本义为幸福的、吉祥的、吉利的,与“凶”相对。“吉”也是吉林省的简称。
字源演变
吉,甲骨文作图1、图2,学界对该字形的解释尚无定论,较多的学者认为,此字形模拟兵器插在器具之中。如于省吾先生就认为“吉”上部的“图A”为兵器形,下部的“图B”是安置兵器的器具或处所,有保护坚实之义,引申之则有吉善、吉利之义。李孝定先生也持同样的看法:“似可解为置兵于〔图B〕(器)以示措而弗用。夫兵,凶器,战危事也。既措而弗用,自有吉善之义……至从吉之字多有坚实之义者,乃由善之一义所引申。”这种说法自有依据。
上古兵制,有所谓的“授兵”或“授甲”所谓授兵,就是在战争结束以后,或者在战争未嫌发时,把兵器藏起来,打仗时才拿出来发给军士。吉字的甲骨文构形,正保留了上古授兵制的一些信息。
把兵器藏起来,置于器,自然表明无战事发生,或者战争结束。无战事发生,战争结束,上古先民认为是吉善之事。因此,取象于“聚藏兵器”的“吉”字,就有了“吉善”之意。“吉”字的构形,正透出先民对战争的反抗意识。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甲骨文“吉”字上部的“图A”是“圭”字,“圭”是玉制礼器,有祛邪求吉的象征意义;下部“图B”是放置圭的器具。整个字形表示把礼器“圭”置于器具之中,用于祭祀、外交等场合,义为祛邪求福。
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吉”字上部发生了意符替换,替换为表示斧钺的士(图C)。于是秦代的小篆(图7)、汉代的隶书(图8、9)承袭了金文的形体,以后又发展而成楷书“吉”字。
“吉”是自古以来(特别是古代)人们头脑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与“凶”相对立。“吉”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善、美。古称善良的人为“吉人”,又有“吉人天相”“吉人自有天相”之说,意思是上天会保佑善良之人。另一个,“吉”由善又引申为贤良。“吉士”除作男子美称外,又指贤人,如《尚书·立政》:“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xiān,奸邪)人,其惟吉士,用励相我国家。”
“吉”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吉祥、吉利,即好的兆头,这是“吉”最重要的一个意义。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祸福吉凶的到来感到神秘而不可测,所以很迷信鬼神的意志和力量。为了不冲犯鬼神,凡有所作为,如祭祀,出兵,婚嫁、出行、建筑,都要挑好日子好时辰,叫吉日良辰。
又阴历每月的初一称“吉日”或“初吉”。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称呼,《诗经·小雅·小明》“二月初吉”孔颖达疏解释说:“君子举事尚早,故以朔(初一)为吉。”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居质切(jí)
吉,善也。从士口。
广韵
居质切,入质见 ‖ 吉声质1部(jí)
吉,吉利。又姓,出冯翊,尹吉甫之后。汉有汉中太守吉恪。居质切。八。
康熙字典
《唐韵》居质切,《集韵》《韵会》《正韵》激质切,并音拮。《说文》:善也。《广韵》:吉利也。《书·大禹谟》:惠迪吉。
又朔日曰吉。《诗·小雅》:二月初吉。《周礼·天官·大宰》:正月之吉。
又州名。《韵会》:汉豫章地,隋置吉州。
又姓。《广韵》:出冯翊尹吉甫之后。汉有汉中太守吉恪。
又《集韵》:极乙切,音佶。本作“姞”,姓也。
又《集韵》:谨也。
又《集韵》《韵会》并其吉切,音咭。亦姓也。《诗·小雅》:彼君子女,谓之尹吉。笺:吉读为姞。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旧姓也。○按《释文》:吉,毛读如字。郑读为姞,其吉反,又其乙反,三音皆可读。
又《唐韵正》叶音髻。曹植《黄帝三鼎赞》:鼎质之精,古之神器。黄帝是铸,以象太一。能轻能重,知凶识吉。一叶于二反。徐勉《萱草赋》亦曰宜男,加名斯吉。华而不豔,雅而不质。随晦明而舒卷,与风霜而荣悴。质叶音致。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士”宽、大,“口”窄、扁。“士”,居上居中,竖笔在竖中线,短横在横中线下侧。“口”,居下居中,顶部与“士”的末横大致等宽,底部略窄。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