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国桢(1899~1932) 又名凤洲,字干卿,化名纪浩如、周国荣。陕西华州(今陕西华县) 人。1924年考入
上海大学。同年加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曾在《
共进》杂志发表《警告吾陕名流》。1926年赴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转入
中国共产党。1929年回国。任
陕西省委委员,陕北特委书记,陕西省委常委兼
西安市委书记。1931年调任
河南省委书记。后被捕在
开封就义。
人物生平
吉国桢,1899年生于陕西省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1920年春考入咸林中学,在进步教师魏野畴等人影响下,开始接受新思想,与同学发起组织了学生自治会,开展读书、讲演、演新剧等活动,并参加了进步团体——青年励志社。
1924年,吉国桢前往北京求学,加入了旅京陕西青年的进步组织共进社。他在复习报考大学的同时,积极参加共进社所领导的革命活动。同年夏,吉国桢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吉国桢参加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并深入工厂,向工人们揭露帝国主义压榨工人、镇压中国革命的罪行。同年夏,吉国桢等人发起成立上海大学陕西同学会,创办了《新群》半月刊,宣传马列主义,揭露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孙传芳的罪行。
1926年夏,吉国桢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9年回国后,吉国桢担任中共陕北特委书记。他主持开办党、团员训练班,秘密开展学运、农运和兵运,使陕北的党、团组织和革命运动有了很大发展。至1930年夏,陕北党团组织遍及十余县,党团员达二千余人。
1930年7月起,吉国桢先后任陕西省委常委兼西安市委书记,并参加省委组织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和职工运动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同年10月,省委机关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吉国桢和二十多名省、市委领导同志、基层党团干部被敌人逮捕。吉国桢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11月底,吉国桢越狱。出狱后,省委决定由吉国桢负责组织临时常委,主持省委工作。
1931年5月,吉国桢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他不避艰险,整顿各地党团组织,领导党团组织深入基层,发动农村游击战争,在敌军部队中策动兵变,组织城市工人罢工,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吉国桢还很重视兵运工作,担任河南省委书记伊始,就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向党中央建议开展对国民党二十六路军的兵运工作,并派遣一位在二十六路军中有广泛关系的干部到该军进行策动工作,为促成宁都起义做出了贡献。吉国桢还指导省委宣传和组织部门先后出版了《中州时事》《中州新闻》《群众周刊》《党的建设》等刊物,揭露军阀罪行,宣传红军作战的胜利及各地群众斗争的情况,加强了对党员和群众的教育。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吉国桢在河南领导成立抗日组织,展开抗日救亡运动。是年冬,吉国桢积劳成疾,一度半身瘫痪,卧床不起。经过治疗,病情稍愈,他又投入紧张的斗争。
经过吉国桢和战友们的努力,遭受严重破坏的河南党组织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党员由几百人发展到2300多人,遍布全省90多个市、县,成立了开封、郑州两个市委,豫南和豫北两个特委,许昌、洛阳等5个中心县委,临颍、舞阳等3个县委,孝义、淮阳和军事学校等20多个特别支部。
1932年7月下旬,因叛徒告密,吉国桢在郑州被捕,后被押往开封。在狱中,敌人妄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组织的秘密,对他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原本就有伤病在身的吉国桢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未能得到任何口供。8月22日凌晨,吉国桢与13位同志一起,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万岁!”的口号,高唱着《国际歌》,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时年33岁。
英雄已逝,但他的精神巍然常存。在吉国桢的家乡,人们依然传颂着他的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