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文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 Jilin University)是
吉林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属
吉林大学人文学部,设有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是吉林大学学科涵盖面最宽的院级教学与科研单位。
办学历史
吉林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
1978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学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立,为全国首批。
1979年,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1年,历史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
1993年,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4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获批教育部历史学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199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成立。
1999年,获准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0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5月,根据吉林大学学科专业调整和院系整合的决定,文学院、历史系、考古系、博物馆学系、古籍研究所、国际交流学院和其它校区的大学语文教研部等单位合并组建成新的文学院。
2002年12月11日,“吉林大学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成立。
2003年,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立传播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批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006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招收博士研究生。
2007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
2009年6月,“吉林大学民族研究所”成立。
2010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设立。
2011年,获批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吉林省重点学科。
2012年5月,“吉林大学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成立。同年12月12日,“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成立。
2014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要求,文学院原有的新闻学系、传播学系和广播电视艺术系组建成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文学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方式运行。
2017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舆情研究中心”成立。
2018年6月,按照吉林大学的部署,考古学系、博物馆学系、古籍研究所从文学院分离,成立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6月,“吉林大学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成立。
2020年12月,“吉林大学民族研究所”获批为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
2021年,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语言文学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吉林大学历史研究院”成立,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硕士)。
2022年6月,“吉林大学广告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同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始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024年3月,“吉林大学文学院凤阳文化研究中心”在安徽凤阳揭牌。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4年6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14个科研机构,其中校级实体科研机构2个、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首批特色新型高校智库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有2个学术团体,其中国家一级学会1个。
研究成果
据2024年6月学院官网数据,新世纪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3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83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8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5项、其他部委及横向项目270余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1.5亿元。发表学术论文6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80余部。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6项。
学术资源
据2024年6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图书资料室,其下分设文学学科资料室、历史学科资料室与国际语言学院资料室。
据2024年6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主办2本学术期刊,《史学集刊》是CSSCI来源期刊,《华夏文化论坛》是CSSCI来源集刊。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院有2个本科专业招生。据2024年6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8个教学单位。
招生专业(类):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匡亚明班,双学士学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匡亚明班,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教学单位: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史系、世界史系、新闻学系、传播学系、广播电视艺术系、国际语言学院、大学语文部
学科建设
据2024年6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有4个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4个吉林省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据2024年6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教职工199人,专任教师161人,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56人,博士生导师45人。教师中有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跨世纪及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
截至2023年5月,学院近年建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教学建设
据2024年6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吉林大学唯一的人文科学试验班“匡亚明文史试验班”。学院有1个吉林大学拔尖计划2.0基地,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截至2023年5月,学院近年来获批国家级精品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历史学
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学生培养基地
吉林大学拔尖计划2.0基地: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I、中国当代文学史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备注:课程建设名单列举不全。
截至2023年5月,学院近年来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入选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
据2024年6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新闻传播与广电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包括新媒体融合与情感计算实验室、新媒体直播工作室、新闻编辑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广告策划与创意实验室、广告视觉传播实验室、广告设计制作工作室、播音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虚拟演播室、演播厅、画室、形体教室、影视作品审阅室、大学生实践成果展厅、多媒体教室等。
合作交流
据2024年6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与
英国牛津大学,
美国杜克大学、
罗格斯大学、
肯塔基大学,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德国
图宾根大学,以色列
希伯来大学,日本
西南学院大学、佛教大学,
韩国成均馆大学、
高丽大学、
汉阳大学,乌克兰
基辅大学等二十多所中国国外高校相关学院建立并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截至2023年5月,学院设有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国际语言学院,每年接收来自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海外生数百名,并承担国际汉语教育东北基地国际中文教师、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培训任务。
文化传统
截至2023年5月,学院设有“紫焰戏剧社”“荒岛诗社”“吉大广告协会”“中华文化研究会”“暖僖创意文化社”等学生文化社团组织,并创办了多种学生报刊。其中,《子衿》《朔风》已成为吉林大学校园发表文学作品的重要园地;创刊于1992年的《古船》以及陆续出版的《青铜火炬》(论文集)是吉林大学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发行的学生学术刊物;《学声》报坚持专业路线,在吉林大学校内产生了很大影响。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