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物理学院(College of Physics,Jilin University)是吉林大学理学部下设的二级学院,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设有吉林大学计算方法与软件国际中心。
办学历史
1952年院系调整时,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调入
余瑞璜、
朱光亚、
吴式枢、
芶清泉、
霍秉权、
郑建宣、
高墀恩等一专家、教授,建立了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
1958年,东北人民大学更名为吉林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更名为吉林大学物理系。
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物理学院建立“首批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6年,凝聚态物理学专业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
1993年,物理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7年,物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即对物理学一级学科所包含的全部(八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此外,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三个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凝聚态物理学专业、光电子和光学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学科专业。
2001年4月,原吉林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
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等五所院校的物理系(室)合并为吉林大学物理学院。
2019年9月,学院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20年7月,吉林大学计算方法与软件国际中心揭牌成立。
2021年3月,应用物理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凝聚态物理系、应用物理系、声学与微波物理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4个教学系,开设5个本科专业及理科试验班(唐敖庆物理班)。
本科专业:物理类(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核物理)、物理学(中外合作办学)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师、科研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等共计28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重点研发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双聘院士:
毛河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伦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陈岗、崔田、贾晓鹏、刘冰冰、马琰铭、邹勃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冰冰、马琰铭、邹勃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张汉壮
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崔田、刘冰冰、马琰铭
万人计划“四青”人才:李全、刘寒雨、肖冠军、谢禹、王彦超、姚明光
国家级教学团队: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吉林省级教学名师:张汉壮、韩炜
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物理创新实验教学团队、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团队、力学课程教学团队、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设有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公共物理教学中心,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门,中国大学MOOC(慕课)4门,吉林省级精品课程5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物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承担了教育部基地创名牌课程项目5项,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4项。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2个,国家 “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吉林省重点学科2个。2016年,学院物理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估等级为A-,全国并列第7名。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
国家 “双一流”建设学科:物理学
吉林省重点学科: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
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凝聚态物理学、声学、光学、应用物理磁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凝聚态物理学、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应用物理磁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
专业硕士学位类别: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设有吉林大学计算方法与软件国际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相干光与原子分子光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2012年2020年5月,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总装备部086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国防科工局“挑战计划”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基础学科建设项目、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基地“111”引智基地等110余项,科研合同经费近4.6亿元;作为第一通讯单位在Nature子刊、PRL、PNAS等期刊发表的SCI检索论文2000余篇。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2014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此外,学院还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吉林省科学特殊贡献奖1项、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与美国、瑞典、比利时、俄罗斯、意大利、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短期访问,同时也选派教师到科研机构和大学访问或进修。2002年, 学院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2008年列入全国高考招生计划,每年招生80人,学制4年,毕业后分别获得两个国家的学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文化传统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举办2021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举办科学青年论坛,举办“学习百年党史 凝聚奋进力量”红色观影活动、“棋乐无穷”趣味棋类活动、“喜迎国庆,欢度中秋”原创诗词大会活动。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