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是
吉林大学信息科学学部下的二级学院,依托学院建有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入选吉林大学首批“世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群)。
历史沿革
1956年,在国家12年科学规划及1958年大跃进形势下,学校物理系和化学系部分教师先后开展了半导体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校党委决定将物理系和化学系从事半导体研究的部分教师组合起来成立半导体系。
1959年3月,经学校决定上级批准正式成立半导体系。半导体系设“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化学”两个专业和两个教研室。高鼎三任系主任兼半导体物理教研室主任,伊葆芳任副系主任兼半导体化学教研室主任。9月1日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化学专业首次招生,学生62人。基础课分别由物理系和化学系承担。
1960年,建立了一个系工厂,既生产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军用尖端产品,又为师生提供一个劳动生产和实习的基地。系工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研制、生产集成电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校学生停止上课,停止招收新生,科研、生产活动断断续续。
1970年,高校恢复办学,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开办“半导体器件”试办班。
1972年,1973年,1975年,1976年招收四届工农兵学员,学生全部由社会推荐保送入学。专业名称改为“半导体器件”、“半导体材料”。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正式招生,教学工作进入恢复期。
1978年1月6日,学校决定将“半导体器件”专业恢复为“半导体物理”专业,“半导体材料”专业恢复为“半导体化学”专业,并恢复成立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化学两个教研室。
1978年10月,成立集成光学和光电子学研究室,同时撤消了系工厂,开始招收学位研究生。
1979年7月,“半导体物理”专业改名为“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
1980年6月,成立无线电教研室,1981年9月无线电子学专业首次招生。
1981年11月3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可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
1983年1月,改称为电子科学系。
1985年4月,成立敏感技术研究室。10月,经国家批准,“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为博士后流动站点。
1986年,“无线电电子学”专业改为“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
1987年,在原来的集成光学和光电子学研究室和敏感技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获国家批准,同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联合成立“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1990年11月,国家学位办批准,“半导体材料”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2月18日,学校同意将电子科学系更名为电子工程系。3月国家教委批准,“半导体化学”专业调整改名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工科、四年制)。
1994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调整为“微电子技术”专业(工科),增设“光电子技术”专业(工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科)。
1997年,研究生专业调整,“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改名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
1999年,微电子技术(工科)、光电子技术(工科)、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工科)合并、调整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科),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调整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理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调整后仍为“生物医学工程”(工科),同时又申办了一个“微电子学”专业(理科)。
2000年6月12日,吉林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
白求恩医科大学、
长春科技大学、
长春邮电学院5所高校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合校后于2001年5月成立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它由原吉林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和长春科技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相关系、所、专业联合组建。设有7个本科专业,6个教学系,1个教学实验中心和2个研究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5年7月,据学校的院系调整安排,原长春科技大学的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及相关系、所分离出去,组建仪器科学与电器工程学院。
2006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它所涵盖的四个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均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置有6个教学系,5个本科专业,分属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门类。
教学系:微电科学与工程系、光电科学与工程系、传感科学与工程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
本科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员工178人,其中教师130人(教授68名,副教授40人、讲师22人),实验技术人员29人(含技术工1人),行政管理人员19人;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120人,占93%。有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全国百篇优博指导教师1人、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7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12人、省管优秀专家2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有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支。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卢革宇、宋宏伟等
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电子设计创新实践教学团队(2016年)等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本科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吉林省精品课程2门,吉林省高等学校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精品课程: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实验
吉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本科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吉林省精品课程: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吉林省高等学校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两个结合”的“半导体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微电子与光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涵盖4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吉林省重点学科1个。201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被列为吉林大学首批建设的一流学科(群)。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电子科学与技术(涵盖4个二级学科)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电子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
国家级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
吉林省重点学科:电路与系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依托学院建有集9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气体传感器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657项,到款科研经费4.62亿元;发表SCI检索论文2963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3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0项。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丹麦、日本、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保持学术联系,与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
日本大阪大学、日本德岛大学、
韩国延世大学、日本理化研究所等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互派交换留学生,互派教师学术交流,学院接受世界各国的留学生。
文化传统
院徽设计分为内外两部分,外环部分是学院的汉语与英语全称,彰显着吉林大学电子学院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精神。
内核部分由PCB板布线环绕,每个连接起来的焊点代表着遍布各地的电子人薪火相传、一脉相连。
主体部分选取电子学院英文名称“ELectronicScienceandEngineering”的首字母,将两个字母“E”、一个“S”进行艺术化处理组合,与电子共同组成立体图案——“电子云”,充分展现出电子学院学科特色与科研探秘精神。
吉林大学校徽的主体图案与下方采用数码管显示字体的1959交相呼应,寓意着电子学院在悠久的历史变革中始终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的精神风貌。
院庆徽标的整体造型以数字“60”为设计原型。外环以PCB板布线图将“60”环绕,焊点与布线寓意遍布各地的电子人始终不忘学院、一脉相连。
数字“6”内部的英文单词“Glory”与60周年的时间箭头表达着电子学院在60年发展变革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展现出电子学院开拓进取、不断向前的精神风貌。学院院徽深深嵌入数字“0”的内部,寓意着广大院友们将电子学院、电子荣光、电子精神铭刻心底。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