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古城墙位于
江西省吉安市
吉水县城
赣江东岸与恩江交汇处,距
吉安市区约17公里。自唐代乾符年间开始修筑,千百年来,几度兴废,几经沧桑。现存部分长约850米,高5.5米,宽4.6米,多为明代正德年间重修的砖墙,仍屹立于赣江之滨。夕辉斜抹中,显示出生命的苍劲和沉郁的美感,显示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
筑造历史
吉水古城墙经历了土墙——砖墙——石墙——防洪大堤的过程。唐朝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为了城内的百姓安全,县令解世隆率领吉水百姓开始修筑城墙。这座用混合土修筑的土城墙,高六尺,周长四华里,设东、南、西、北四门。这就是如今的吉水城内以四门划分区域的由来。
解世隆修城后,因城墙的西南二门靠近恩江、赣江二水的交汇处,至明朝年间,几度被水冲决,又几度修复。明朝,太祖朱元璋因信奉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特别重视修筑城墙,明朝300年来修城成风。吉水古城墙也在这种风气下,于正德初年(1506)由知县朱寅兴倡导修复。
新城墙全部用特制每块十公斤重的城墙砖和石灰、桐油混和砌成,高5.5米,长4公里,比原来的土城墙扩大一倍多。城墙上,还有一层女墙,女墙上每隔二米有一雉堞,每个垛上还留有用于战争的了望孔,名曰“剑孔”。全城共设卷拱门五座:东为文明门,西为文峰门,南为文沙门,北为文江门。东北隅暨小东门为文昌门。文明门和文江门之间还有为阻挡敌人来犯的宽、深丈余的护城河。整个工程,历时数年,耗资巨大,是当时吉水历史上一项最大的工程建设。后屡遭暴雨洪水冲塌,县府多次筹资修复。
天启二年(1622),经县人邹元标向朝廷请准,知县何应奎在东南西北四门加筑双重城门,名叫“月城(现仍残存西、南二门)。各月城的城头上都修有城楼。楼系木质结构,高约五米,能容三、四十人歇坐。楼顶是宝盖式,琉璃瓦,四道飞檐,朱红柱子,油漆栏杆,雕花窗棂,十分古朴典雅。每座城门都撰有横额:南为”恩泽流谦“,东为“阳德敷生”,西为“金城砥柱”,北为“拱极朝宗”。唯有小东门未筑月城,故未撰额。这次用于修筑月城的经费来源于半官半民。
历史发展到清代,鉴于沿城西南一带城墙常被恩江水冲毁,吉水古城墙许多地方换成了石堤。乾隆三十六年(1771),邑令
朱廷基在护城堤下植木为桩,以硬土叠筑三层,长百丈。五十九年(1794),城南东隅岸崩十余丈,邑令彭淑捐俸购石修葺。
近代变迁
吉水古城墙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总算完整地保存至民国年间,不想到民国十四年(1925),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吉水县府,因奉命修建太平山等地碉堡和炮台,竟下令拆除城墙上的雉堞单墙以取石,后来由于舆论压力而终止。次年,又拆除县城学官的砖墙,用以修复女墙。
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寇侵占南昌,为战略防卫的需要,受驻长沙的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委派,由高级参谋顾某率领的一个参谋小组来到吉水,下令将城墙全部拆毁。命令一下,全城震惊,百姓纷纷组织请愿,要求县政府急电省府,为保障全城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恳乞保留部分城墙,以防水患。
在官民的强烈要求下,几经周折,最后才获准保留从北门小江口起经南门到东门城口止这段靠近赣江、恩江约3500米左右的城墙下部,及东、南、西三处城门,其它城墙全被拆除。建国后,吉水在原城墙的基础上,堆土修堤,以防水患。残余的古老城墙,仍起着防洪作用。
旅游指南
【公交线路】
吉安市区可乘公交301路(吉安大桥西下-吉水县汽车站)至终点站,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
【自驾出行】
从吉安市区出发自驾前往,可沿105国道至吉水县城,车程约20分钟即可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