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达古城—通向麦加之门(Historic Jeddah, the Gate to Makkah)遗址位于红海东岸,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印度洋贸易之路将货物输往麦加的重要港口,同时还是穆斯林经海路赴麦加朝圣的必经之路。贸易与朝圣的双重作用使古城发展成为一座繁荣的多文化中心。风格独特的建筑包括19世纪晚期,商界名流借鉴红海海岸珊瑚建筑传统建造的塔式房屋,反映了贸易之路带来的影响和工艺风格。
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资料
吉达古城·通向麦加之门
Historic Jeddah, the Gate to Makkah
入选时间:2014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ii)(iv)(vi)
地理位置:N21 29 2 E39 11 15
遗产编号:1361
遗产描述
1869年
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吉达这里是红海地区的贸易中心,林林总总的小商铺、传统的白石灰石墙壁和凸出的木结构窗棂建筑群构成吉达老城的独特景观。吉达古城的楼房一般为三、四层高、平顶,正门上部呈拱形或者尖拱形。门户则用木材制成,上面雕有沙特传统图案;建筑物外墙绝大部分涂成白色。这些楼房最主要的特点是所有的窗户和阳台都用以木条拼成的屏风遮挡,没有玻璃。木拼图形随主人的经济状况而定,或繁或简。这种窗户既通风又遮光,又能保护主人的隐私;房屋的主人,特别是女主人可以自由地站在窗前向外眺望,而不必担心被外面的人看到。为了保护吉达地区这些独有的建筑物,沙特政府规定任何人不许私自拆毁,即使产权属于私人,并定期拨款分批进行修缮。
201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ii)(iv)(vi),吉达古城·通向麦加之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 (ii):历史悠久的吉达城市景观是16世纪到20世纪初,红海地区和印度洋航线上人类价值、技术知识、建筑材料和技术进行重要交流的结果。由于国际海上贸易的发展,历史悠久的吉达代表了繁荣的文化世界;拥有共同的地理、文化和宗教背景;并以独特的创新技术和美学解决方案建造定居点,以应对该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湿度和炎热)。几个世纪以来,吉达一直是这个地区最重要、最大和最富有的地方。今天,吉达是红海沿岸城市最后幸存下来的一个城市历史遗址,它仍然保留了这种文化的综合属性:商用经济、多元文化环境、孤立的外向型房屋、珊瑚砖石结构建筑、珍贵的木制品装饰外墙、以及帮助内部通风的具体技术设备。
遴选依据标准(iv):具有历史意义的吉达是其作为贸易和朝圣之城最终繁荣的杰出反映,也是红海文化世界中唯一幸存的城市。吉达的罗山 (Roshan)塔屋是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建筑类型的一个杰出例子。他们有特定的审美功能模式:没有院子,罗山外墙装饰,一楼的房间用于办公室和商业、为朝圣者租用的房间,反映了他们适应红海炎热和潮湿的气候,以及吉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是朝圣者通往圣城麦加的大门以及一个重要的国际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罗山塔屋的发展说明了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连接欧洲与印度和东亚的轮船航路的发展,导致阿拉伯半岛和亚洲贸易模式与朝圣模式的演变。吉达塔屋的非凡意义在于他们不仅在红海文化地区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一建筑类型诞生于吉达,然后传播到附近的希亚兹城市阿尔马迪纳、麦加和塔伊夫,此后才在现代发展的压力下完全消失。吉达的整体景观特点不仅是美观非凡的塔屋,而且还包括密集的低层住宅,与贸易、宗教和朝圣者住宿有关的结构组合,以及整个城市形态及其划分明确界定的街区。
遴选依据标准(vi):历史意义上的吉达,无论是在象征性的无形层面,还是在建筑和城市层面上,都与麦加朝觐(每年穆斯林前往圣城麦加的朝觐)直接有关。吉达是所有经海路到达阿拉伯半岛的朝圣者的登陆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到现在,这座城市一直是朝圣者们所必经之地。
评价内容
历史悠久的吉达位于红海的东岸。从公元7世纪开始,它就成为印度洋贸易路线的主要港口,将货物输送到麦加。这里也是乘船到达麦加的穆斯林朝圣者的门户。这双重角色见证了这座城市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多元文化中心,其特点是独特的建筑传统,包括19世纪末由城市商业精英们建造的塔楼房屋,并将红海沿岸珊瑚建筑传统与贸易路线沿线的影响和手工艺结合起来。
沙特简介
沙特阿拉伯(或译沙乌地阿拉伯,全称沙特阿拉伯王国,简称沙特),是一个位于西亚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国家。面积2,149,690平方公里,它是在阿拉伯世界中地理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北方与约旦和伊拉克接壤;东北与科威特接壤;东边和卡塔尔、巴林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交界;东南方和阿曼接壤;南方则与也门交界。它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红海和波斯湾海岸线的国家,而它大部分的土地由不宜居的沙漠及贫瘠的荒野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