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桥效应
心理学效应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走过吊桥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到另一个人,ta会把由这种紧张刺激的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归因于对方使自己心动而产生的生理反应,进而对对方产生情愫。
基本概念
定义
吊桥效应(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effect),又可以称为卡皮诺拉悬桥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原实验在卡皮诺拉悬桥上开展,发现当男性走过吊桥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到一名异性,他会把由这种紧张刺激的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归因于是对方使自己心动而产生的生理反应,由此对对方产生情愫。
吊桥效应可以被进一步理解为一种情绪高涨(如恐惧或兴奋)可以增强浪漫吸引力的现象。
原理
吊桥效应被认为是归因理论和情绪二因素理论的作用。当人们经历恐惧或兴奋等强烈的情绪状态时,身体会产生包括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这种生理激动的状态可以被个体误解为对当前陪伴人物的吸引,而非实际情绪状态的直接结果。换句话说,个体可能将这种强烈的生理反应错误地认为是由于他们对身边某个人的特别兴趣或吸引所引起的,而不是由于环境的刺激。
在吊桥实验之前,巴克莱(A. M. Barclay)等人的研究已经发现攻击性和性唤起之间存在联系,而吊桥实验的研究表明,这种联系也适用于恐惧焦虑。
亚瑟·埃伦和唐纳德·达顿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与情绪二因素理论和情绪唤醒的错误归因有关。
情绪二因素理论
情绪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是由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E.Singer)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也被称为情绪归因论(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决定于两个主要因素,生理唤醒和认知因素。当人由于一些刺激而产生生理上的高度唤醒,认知过程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对生理变化进行认知解释,进而产生某种情绪体验。
归因理论
琼斯和尼斯贝特提出了归因理论,即观察者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进行内归因,如性格因素,而行动者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进行外归因,如情境因果。
在吊桥实验中可以假设,实验对象在经过吊桥时,因为危险刺激的环境导致恐惧与焦虑情绪,产生了心跳加速等强烈的生理唤醒。根据归因理论,实验对象更倾向于将这种生理变化归因于外部因素,即那个阻拦实验对象的异性实验助手,也就是说实验对象将恐惧、焦虑导致的生理变化归结于由对实验助手的怦然心动诱发。
历史发展
情绪理论的早期发展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情绪对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最先提出的是两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卡尔·兰格(Carl Lange),即James-Lange理论。这个理论提出了一种对情绪体验的生理基础解释,它主张情绪体验的产生是由于情绪刺激引起了生理反应。此后,Schachter和Singer的双因素情绪理论进一步探讨了情绪体验是如何受到生理激动和情境解释共同作用的。双因素情绪理论认为,情绪体验由两个基本因素组成:生理激活(Physiological Arousal)和情境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根据这个理论,情绪体验并不是直接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而是首先由某种外部刺激引发生理激活,然后个体对这种生理激活及其所处的情境进行认知评价,从而确定他们所经历的具体情绪。其中包括两个关键的因素分别是:生理激活和情境认知评价。生理激活是指外部事件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如心跳加速、出汗等。情境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如何解释或理解这种生理激活及其所处的环境或情境。情境的认知评价是确定情绪体验种类的关键。这一理论对情绪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特别是情绪体验是如何形成的。
卡皮诺拉悬桥实验
Dutton和Aron的实验是探索吊桥效应最直接的研究之一。他们通过在引起恐惧的吊桥上以及不引起恐惧的稳固桥上进行实验,展示了情绪激发状态下的人们更倾向于对遇到的异性表现出吸引。这一研究不仅展示了环境刺激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也为错误归因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影响因素
1. 生理激动的强度
生理激动的强度对吊桥效应有显著影响。更高强度的生理激动(如心跳加速、出汗等)更容易被个体误认为是对另一个人的吸引。
2. 情境的解释
个体如何解释当前情境也会影响吊桥效应。如果个体能够正确识别生理激动的真正来源(如恐高而非对伴侣的吸引),吊桥效应可能会减弱或不发生。
3. 个体差异
人们在情绪认知和表达上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吊桥效应。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将生理激动误归因于社会或情感因素,而其他人可能更准确地识别生理激动的原因。
4. 文化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绪和生理激动的解读不同,可能会影响吊桥效应的发生。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将强烈的情绪体验与人际关系联系起来。
5. 情绪的可辨识度
一些情绪状态比其他情绪更容易通过生理反应被辨识。例如,恐惧和兴奋可能有类似的生理反应,但兴奋可能更容易被误解为对某人的吸引。
6. 伴侣的吸引力
在某种情境下,伴侣的物理吸引力和个性特征也可能影响吊桥效应的强度。如果一个人已经对另一个人有一定的吸引力,那么在生理激动的情况下,这种吸引力可能会被放大。
7. 前置情绪状态
个体在经历激动情境之前的情绪状态也可能影响吊桥效应。例如,如果一个人已经处于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他们可能更容易将生理激动归因于对另一个人的吸引。
相关实验
1974年,心理学家亚瑟·埃伦和唐纳德·达顿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实验。
实验一
实验设计:
实验一将实验地点设置在卡皮诺拉吊桥(The 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和一个安全坚固、低矮的跨溪实木桥上。
实验对象选择18-35岁之间且没有女伴的男性,在他们走过桥梁时,桥中央的实验助手会请求他们参与一项研究,要求对方填写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页收集一些基本信息,问卷第二页要求实验对象根据一张图片描写一个简短的、戏剧性的故事。如果实验对象同意参与实验,就在桥上完成问卷。完成问卷后,实验助理会给实验对象留下联系方式,并邀请每个实验对象之后进一步交流。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对每个实验对象编撰的故事进行评分,根据故事中涉及到的性相关内容进行1(低性内容)-5(高性内容)的评分。实验助手的性别选择了男性和女性分别在两座桥上开展,实验助手并不知道实验的真实目的。
实验结果:
观察实验对象的情绪表现可以发现,实验对象在经过卡皮拉诺吊桥时更加焦虑、紧张和恐惧,而在对照组的安全桥上,并没有明显的情绪唤醒表现。对实验的行为数据、故事评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在坚固稳定的跨溪小桥,在卡皮拉诺吊桥上的女性实验助手性吸引力更强,有更多的实验对象在实验结束后联系实验助手,且所描述的故事涉及的性相关内容更多。而在男性实验助手开展的实验中,结果并不相同,无论是吊桥实验组还是跨溪小桥的对照组,事后联系实验助手的人都较少,且故事评分都较低,较少涉及性相关内容。
实验二
实验设计:
选择经过卡皮拉诺吊桥的人可能更具冒险性,更愿意在事后联系实验助手,鉴于实验对象可能存在的群体差异,研究者开展了实验二。在实验二中,实验助手仅选择女性,对照组实验对象选择过桥后10分钟在公园内散步或休息的游客,实验对象选择的标准同实验一,其他实验操作步骤同实验一。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吊桥实验组的故事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且有更多的实验对象在事后联系实验助手。该实验结果排除了实验对象的群体差异。
实验三
实验设计:
研究者又在实验室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了实验三。实验三的实验对象选择80名大一男学生,选择女性实验助手扮演与实验对象共同参与实验的被试,采用2 × 2因子设计,其中(a)男性受试者预期疼痛或非疼痛的电击,(b)女性实验助手预期疼痛或非疼痛的电击。实验中,实验者会提前告知实验对象电击疼痛的相关知识,通过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实验对象接受强烈电击还是微弱电击。完成电击实验后,实验对象进行一项问卷填写,问卷内容包括对实验中情绪的评定、对另一被试的感觉(涉及性吸引力)以及与实验一、二相同的看图描写故事。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预期遭受电击的情况下,受试者的焦虑情绪会增加,且预期接受强烈电击的受试者焦虑情绪会更加强烈;预期遭受强烈电击的受试者对女性实验助手的吸引力评分更高。女性实验助手遭受强烈电击还是微弱电击的预期并不影响吸引力评级。被试对自身情况的预期对吸引力评分具有显著效应,而对女性实验助手情况的预期并不具有交互作用。预期接受强烈电击的被试在故事的性相关评分整体更高,且只有当女性实验助手也预期接受强烈电击时,性相关评分会显著增加。
实验三在实验室较为严格的操纵控制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支持与实验一、二的结果类似,表明恐惧情绪唤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性吸引力。
相关研究
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吊桥实验为进一步探索情绪唤醒状态与性吸引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研究者们可以对唤醒状态与吸引力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包括积极的情绪唤醒、消极的情绪唤醒,唤醒状态的不同诱发条件等等。
除此之外,该研究也引发了对情绪及其唤醒与性吸引力关系的进一步探索。有研究者对音乐诱发的情绪是如何影响性吸引力进行了总结研究。还有研究者对情绪唤醒与面部识别之间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并发现高唤醒水平的男性对面部吸引力的判断增强,个体的自发唤醒有助于面部吸引力偏好变化。
吊桥效应的应用
“爱情陷阱”
在约会当中,适当选择约会场景,为两个人营造一些紧张、焦虑的气氛,同时让约会对象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有更大的可能让约会对象产生心动的感觉。例如,约会时选择恐怖主题的密室逃脱,或者过山车等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游戏过程中,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与约会对象频繁接触,对方有可能会产生心动的感觉。
这就是利用吊桥效应来提升约会的成功率。影视剧中常用的英雄救美情节来为男女主角创造爱情的契机,也是这一效应的影响。
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吊桥效应来创造“心动”,将其作为爱情的“催化剂”,也可以让平淡的感情重新燃起火花;但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有时候我们所认为的心动可能只是“错觉”,要警惕有心之人利用吊桥效应埋下“陷阱”。要仔细分辨“心动”究竟是情绪的错误归因,还是情感的吸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1 14:39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