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获得
心理学术语
出自Marcia的同一性状态理论。Marcia 将探索和承诺看作两个并列的具有直交关系的维度,以探索和承诺程度的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的象限。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称为同一性获得者(identity achievement),这类个体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选择,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承诺。
同一性状态理论
Marcia(1980)认为,同一性是一种自我结构——驱力、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的一种内部的、自我建构的和动态的组织。这种结构发展得越好,个体越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与他人的相似性,在将来的生活中清晰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种结构发展得越不好,个体对于自己与他人独特性的认识会更混乱,更多地依靠外部资源来评价他们自己。Marica(1993)认为同一性作为一种内在的、自我建构的结构以及主观体验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因此,他从同一性概念的行为层面出发,根据 Erikson 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主要的过程变量——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来对同一性加以操作化,假定这些行为变量隐含了同一性结构的存在或缺乏。Marcia 认为通过对多个生活领域进行探索以及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青少年就可以解决同一性危机。其中的“探索”最初称为“危机”(crisis),指个体在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这时个体需要考虑多个选择,以便做出有意义的抉择。“承诺”指个体对于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做出的精力、毅力和时间等方面的个人投入。
状态类型
Marcia 根据探索和承诺的程度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identity status),即同一性形成的不同结果类型或个体解决同一性问题的方式: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
Marcia 将探索和承诺看作两个并列的具有直交关系的维度,以探索和承诺程度的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的象限。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称为同一性获得者(identity achievement),这类个体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选择,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承诺;具有高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称为同一性延缓者(identity moratorium),这类个体正处于探索过程中,收集信息、尝试各种活动,希望发现引导他们生活的目标和价值观,他们积极地探索各种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做出有意识的投入;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称为同一性早闭者(identity foreclosure),这类个体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但却作出了承诺,这种投入基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他们接受了权威人物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同一性。低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称为同一性扩散者(identity diffusion),这类个体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从来不去探索各种选择,也不去尝试做出努力,缺乏清晰的方向,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也未对特定意识形态、价值观或社会角色做出清晰承诺。
评价
Marcia 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范式开创了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领域,自创立以来一直占据了同一性研究的主流地位,是同一性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和受到关注最多的理论模型。在同一性状态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同一性理论,例如,Grotevant (1987)的同一性过程模型和 Berzonsky(1989)的同一性风格模型。当然,这一理论模型也受到批判,其最大缺陷是,该模型重视描述同一性发展的结果,而不能很好地描述同一性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同一性状态模型可以作为同一性形成的类型化结果,描述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发展转变,用于考察同一性状态与相关变量的关系。因此,经历 40 年风雨的同一性状态理论仍是同一性研究领域最有用的模型之一(Berzonsky & Adams, 1999)。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13 17:00
目录
概述
同一性状态理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