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是唐代文学家
柳宗元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天柱峰的摧折比喻吕温的死,热烈地歌颂了他的品德和才干。同时对吕温壮志不剩、中年夭折和他生前死后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悲愤。
作品原文
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1
衡岳新摧天柱峰2,士林憔悴泣相逢。
只令文字传青简3,不使功名上景钟4。
三亩空留悬磬室5,九原6犹寄若堂封。
遥想荆州7人物论,几回中夜惜元龙。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才华出众的吕温逝世了,好似南岳新近倒塌了天柱峰,我们这些遭遇不幸的朋友相逢在一起,谈到他的死就会感伤涕泣。
时局只许吕温留下一些诗文,而不让他在政治上留下不朽的功名。
吕温贫困,死后仅留下宽约三亩的室内空空的院落,连棺材还寄在异乡,无力迁回故土。
遥想你们在江陵谈论天下人物时,一定会深夜不寐地思念着吕温,就像当年刘备、许汜等人推崇陈元龙一样。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赞同革新的吕温死于贬所,被贬于朗州的刘禹锡作诗吊唁,柳宗元在永州也写诗哀悼,并将诗寄给当时在江陵的李、元两人。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的起联,以奇峭突兀之笔来写昌温的摧折和它的巨大影响。吕温死前谪居衡州,这里就近取譬,把他的不幸摧折比作南岳衡山天柱峰的突然崩塌。“天柱”含义双关,既形象地显示出昌温顶天立地、高入云霄的奇伟风貌,暗寓其奇才异能,足任国之栋梁,又着意强调他的逝世将使国家受到巨大的损失和震撼,甚至面临倾覆的危险。紧接着又用“士林憔悴泣相逢”来突出他的死给广大士人带来的巨大悲痛,足见吕温深孚时望,为士林视为国家中兴的希望。柳宗元对吕温的才能极为推崇,说他“道大艺备,斯为全德”(《祭吕衡州温文》),“唯其能,可用康天下;唯其志,可用经百世”(《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结合这些赞誉,就会感到起联的夸张性比喻,并非故为溢美之词,而是基于对吕温才能品质的切实认识与理解。这一联寓赞于哭,起得非常陡健,具有古诗的笔势。正如前人所说:“凡五七律诗,最争起处。凡起处最宜经营。贵用陡峭之笔,洒然而来,突然涌出,若天外奇峰,壁立千仞。则人手声势便紧健,格自高,意自奇,不但取调之响也。”(朱庭珍《筱园诗话》)“泣”字点醒题内“哭”字;明点“士林”,诗人自己也就包括在内。
颔联对吕温赍志以殁,未能为国家中兴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深致悲慨:“只令文字传青简,不使功名上景钟。”两句一正一反,一宾一主,以文章的书于青简、传流后世之“幸”,反托功名事业终未有成的不幸。像吕温这样一个志在使国家中兴的革新才人,徒有文章传世而未建功业,实在是莫大的悲哀。“只令”、“不使”,惋惜之意溢于言表。
颈联转写吕温身后的凄凉。出句说吕温死后,室如悬磬,空无所有。这既写出了他的清贫,也透出了他的廉洁。柳宗元在诔文中说到道、衡二州人民,在吕温死后“其哀声交于北南,舟船之下也,必呱呱然”。也说明他为官清廉而有善政。如果说这一句是痛悼中含有赞美,那么下一句便是纯粹的哀悼。一代才人,国之“天柱”,竟落到旅魂不归,无力迁榇故土的地步,当时社会对才人的摧抑便可想而知了。“空留”、“犹寄”,哀婉愤激,兼而有之。
尾联扣题内“兼寄”,进一步写士林对吕温不幸摧折的痛惜。刘备和许汜曾在荆州牧刘表处论天下英雄,对已故的陈登(字元龙)的才情豪气极为推崇称赏。这里以陈元龙比吕温,以刘备、许汜比李景俭、元稹,说遥想在荆州的李、元二位,中夜纵论天下英雄时,当屡次为失去陈元龙式的人物——吕温而无限痛惜。这一联不但绾合题目,遥应起联,用典雅切,而且把哀挽和赞誉融合在一起,再次展现了吕温的精神风貌,“士林”对吕温的推崇悼念也在“遥想”中得到形象化的表现。收得有气度、有情韵,与开篇的奇峭突兀、气势雄健适成对照,显得铢两相称,无头重脚轻之感。
这首诗所悼念的对象是吕温这样一个有杰出才能的革新派人士,诗中又贯注着为国家中兴事业惜才,为才人志士的不幸命运深感不平的思想感情,因此它实际上是一首现实性很强的政治抒情诗。柳宗元当时虽然名列囚籍,僻处荒远,但同过去从事革新的同道,以及一些被当权者谪贬的流人官吏一直有密切的联系,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在野的政治团体。这首诗既和刘禹锡,又兼寄贬居江陵的李、元,正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政治倾向、政治遭遇。哭吊吕温,把他们的政治感情凝聚起来了。从这方面来理解,这首诗的政治内容便更明显了。
名家点评
清代诗人
沈德潜《
说诗晬语》:“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
《竹庄诗话》:《诗眼》云:《哭吕衡州》诗,足以发明吕温之俊伟。
《唐诗鼓吹注解》:首言温之死,士林相逢者,莫不悲泣而憔悴,盖惜其传文字于青简,未勒功名于景钟也。且官清而贫,室如县磬,今已物化,见其封若高堂耳。昔刘备知惜元龙,岂二侍御而不惜衡州哉?
朱东岩《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吕温卒于衡州,故以“天柱峰”比之。“泣相逢”,言与刘同哭。三、四伤其才不逢时。五、六哀其贫不能葬。七、八寄江陵二侍郎,故即以刘荆州比之,言下有责望二公之意。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贞元(唐德宗年号,785年正月—805年八月)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
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
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其诗风格清峭,与
刘禹锡并称“刘柳”,与
王维、
孟浩然、
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有《河东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