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窑
唐代瓷窑
同安窑,唐代瓷窑。在福建同安县。同安窑青瓷窑址是1956年在福建省同安县(现属厦门市同安区)的汀溪水库首次发现的,窑址包括许坑窑、新民窑等等。同安窑青瓷传到日本后,受到日本茶汤之祖珠光文琳的青睐,故日本学者把同安青瓷誉称为“珠光青瓷”。
特点介绍
产品釉色
同安窑青瓷产品釉色以淡褐黄釉为主,其次为青釉、青白或灰白釉。器形有碗、碟、瓶、罐、洗、钵等。胎体灰白或白色。装饰使用刻、划、印等技术。常见的纹饰有卷草纹、篦点纹、菊瓣纹、莲瓣纹等,印有双鱼或屈前肢的小鹿图案,其烧造年代为南宋至元代。
查资料
根据调查资料表明,宋元时代生产类似同安青瓷的窑场,有浦城窑、建阳窑、南平窑、莆田窑、仙游窑、南安窑、惠安窑、安溪窑、厦门窑和漳浦窑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瓷生产体系,即同安窑系统青瓷。
工艺
生产工艺
同安窑系青瓷生产工艺,主要受到浙江龙泉窑的影响,同时地方色彩也很浓厚,而各窑的特点虽然不同,但产品的工艺特征却是大同小异的,其胎骨呈灰白、浅灰乃至青灰色,质地比较坚硬,釉层较薄,一般玻璃质感较强,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有的厚薄不匀或釉水垂流,釉面开细小冰裂纹,也有少量不透明的,釉呈青黄、黄绿和青灰色,也有少量青绿莹润的釉层略厚,莹润如粉青、梅子青的一类。日本柔道专家最推崇类似枇杷的青黄色。闽北产品较暗浑些,沿海产品较浅显此。
区别介绍
釉汁通常是一次施成,也有二道工序的,器物上普遍施釉,或施釉不及底,底足均露胎。这些特征形成与龙泉青瓷的明显区别。
种类
成品种类
同安青瓷产品,以碗为大宗,盘、碟、洗类次之,还有瓶、炉、罐、杯等类。器物造型朴实厚重,多口薄底厚,底部不甚规整。挖足比较草率,旋坯痕迹明显。
装饰方法
同安窑青瓷装饰方法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几种。以划花为主,印花、刻花为辅,这些方法往往一器并用,尤其是篦划纹自然,流畅,成为同安青瓷最普遍也是具有特征性的主要纹饰之一。其纹饰有篦划纹、篦点纹、莲花纹、菊花纹、刻划纹、花草纹及动物纹等。
烧制方法
使用方法
同安青瓷的烧造方法有正烧法、复烧法、叠烧法等几种,叠烧法比较多采用,提高了瓷器的质量,正烧法也很常见,保证了瓷器的质量。
海运关系
同安青瓷兴烧的原因,除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北方瓷工的南移,丰富的瓷土与木材资源,水运发达外,更重要的是与当时泉州港海外交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发展
综述
北宋中期至元末,是泉州港海外交通繁荣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元代,更是登封造极,号称“世界第一大港”。由于宋政府实行开放改策,更由于泉州、杭州等地贵族云集,成为消费奢侈的渊薮,还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丝、瓷等手工艺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到海外。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同安青瓷借鉴于龙泉瓷青瓷的优点,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终于烧成了有闽南地方特色的优良的青瓷,所以同安青瓷和龙泉青瓷的外销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物简介
宋元时期的同安青瓷大多是从泉州港运往海外去的。泉州港宋代沉船中就有同安青瓷碗的发现,如出于第十一舱的一种碗,青黄色釉,碗的外底部无釉,碗内刻划篦纹和莲续孤线纹,造型颇美观。
在日本镰仓海岸就发现了大量镰仓时代的同安青瓷碗等,在日本唐津山麓遗址中,同安青瓷出土最多。还有太宰府附近、福冈湾底以及福山草户庄等地的镰仓时代遗址,也都有出土,这充分说明同安窑青瓷系统的瓷器在日本镰仓时代即我国南宋时代曾大量运销到日本。
兴烧年代
同安青瓷是福建青瓷颇有说服力的代表作,它兴烧于宋元的多年间,产品运销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应和龙泉窑青瓷、德化窑白瓷、建窑黑瓷一样,在我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1956年春,修建同安汀溪水库发现大量古瓷片。1956年冬故宫博物院陈万里调查确认珠光青瓷古窑址就是汀溪窑。1950年到2002年间共进行了七次考古调查。1998年洪树德初次探访汀溪窑址,受到很大震动,决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结合传统古法对珠光青瓷进行恢复性烧制。洪树德研究了上千片古代残片,历经二十载,三代人的近万次烧制,终于在2011年复烧出珠光青瓷,申请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1 12:52
目录
概述
特点介绍
工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