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朝皮影
传统戏曲形式
皮影艺术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曲形式。源于中国秦汉时期,盛行于唐代。曾在陕西的大荔朝邑乃至华阴华县渭南一带甚为活跃。皮影是民间“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一种用兽皮雕刻制成的人物形象,活跃于舞台。这种人物形象,起初用厚纸制作,后发展为以驴皮、牛皮为原料,刻后上彩,其风格如同民间剪纸,头和身躯、四肢分别雕刻,用线连接,表演时活动自如。“皮影戏”的最大特点是“演员”为皮影,由艺人牵手操作皮制人物剪影,通过灯光投影于白色幕上,映出人物造型,并赋以动作,从而完成“做、打”,达到表演故事的目的,幕内配以相应的剧情唱腔和道白,并配有各类打击乐和弦乐管乐演奏音乐,形成完整的戏曲表演形式。
简介
同朝皮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东路皮影即同朝皮影的雕刻艺术风格。同朝皮影以牛皮为原材料,进行生皮加工,经过刮磨,使其牛皮呈透明体,薄厚均匀,硬度适中,有利于艺人创作雕刻。同朝皮影的显著特征为:造型小巧玲珑,影人高度比为五比一。一般头显大以突出其人物个性,变形巧妙,面部以空面阳刻为主,亦有实面阴刻,鼻尖口小,口以朱红点染,若有若无而颇有画龙点睛之神奇,精巧秀丽,线条流畅,刀工精湛,服饰图案丰富多彩,花鸟、龙凤、鳞甲、水纹、花边、团寿,应有尽有,形象生动。其性格从雕刻的皮影中便可一目了然:文人雅士以平眉表现出其清秀文静;武生将军以立眉表现出其英武雄悍之神态,且前额突出,更显神充眉宇;旦角清丽可人,婷婷玉立,俊俏妩媚,楚楚动人。影人结构大体分为头部、双臂(大、小臂)、双手、身躯、双腿(上部以衣裙代替、下部与双脚相连)等共11部分组成。肩关节和肘关节、手腕、膝部、腰部都以线相连,活动自如,每个影人头皆可卸换(特殊的影人除外),表演起来栩栩如生。同朝皮影的色彩艳丽,至今仍是艺人、观众和收藏家钟爱的珍品。
同朝皮影亦同其它皮影一样,需要专门的舞台设施。古时候,皮影搭台甚为简便,“两张方桌、九块木板、木椽七长八短、五张芦席一卷,四条撇绳一挽,撇一个镢头,你就甭管”。占地小,搭卸快,随便一个场地即可开演。舞台的正面为“亮子”,即白布做的影幕。影人在舞台内贴“亮子”进行表演活动,影人贴在“亮子”上,通过灯光照射,将影人照射在“亮子”上,这样,观众在舞台前就可观赏皮影戏了。
表演
皮影的表演一般由五人完成,后改革增加人数,所谓“七紧八慢九消停”。皮影的表演主要靠“牵手”和“前声”来完成。“牵手”操竹棍以完成皮影人物的表演动作,即完成戏剧中的“做、打”;“前声”主唱生旦净丑和道白、说戏,并兼使月琴、手锣、堂鼓、尖板,另外还要帮签。“后台”司勾锣、铜碗、梆子、寅锣。“上档”拉二弦、司闪子、吹唢呐、吹长号,兼答“岔子话”;“下档”为拉板胡,兼拆签等。皮影的唱腔为碗碗腔。
碗碗腔
同朝一带流行的皮影戏唱腔——碗碗腔是专门用于皮影表演的。20世纪50年代在由朝邑县碗碗腔剧团改革后搬上了舞台,以真人演唱。
据史料记载,“碗碗腔,来自同朝一带。大荔碗碗腔被誉为正宗碗碗腔。流传于关中东部。”《陕西省戏剧志》中称“碗碗腔是大荔、朝邑一带流行的皮影戏腔调。其名称来源,一说因其节奏以打击小钢碗而得名;一说因演奏用的乐器月琴原来称为‘阮咸’,又名‘阮儿腔’,衍化为碗碗腔;一说因演皮影需要油灯碗照明而得名”。“碗碗腔”在清乾隆年间在李十三的“十大本”问世前就已经形成了。碗碗腔主要唱板,如慢板、慢紧板、紧板、流白、叠腔、三不齐、单句送等都与其它剧种唱板不同。民间一直有“华州的迷胡、合阳的线,同朝的灯影天下传”的说法。嘉庆、道光间同朝一带名班社主要有:李家班、乔家班、三家班、参子班、祥盛班等。碗碗腔皮影戏的著名艺人极多。清代有七喜、参苗子、一杆旗等人,民国时则有李家三代即韦林的核桃、李义瑞、李有才、李存才父子、雷文立王四贵等人。
碗碗腔的唱腔清丽典雅,委婉细腻,声律、格律及韵律都很有讲究。碗碗腔行当齐全,演唱时真假声结合并用。一般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老生、老旦、须生、丑角多用真声,花脸用喉音,而唱腔多花音。配乐细腻缠绵悦耳。坊间流传有“一清(曲子戏)、二簧(汉调二簧)、三秦腔,细腻不过碗碗腔”的美誉。其主要唱板有:慢板、东路、二八板等二十多个。它的音乐节奏较复杂,旋律起伏较大,极富有个性。
碗碗腔音乐通过板式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感情和内容,根据剧情的发展变化套以相应的音乐,达到优雅、细腻、婉转动听、缠绵的艺术效果。它的欢音长于表现欢快明朗、节奏感强烈的情绪,使人欢欣鼓舞;苦音擅长表现悲痛、哀怨、忧伤的情感,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碗碗腔配乐既具有高雅的宫廷韵味,又具平民色彩,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雅俗共赏的传统戏曲艺术。
走出国门
近年来,《同州皮影》以它独特的魅力,先后出访德国,参加德国萨尔州首府萨尔布吕肯市建市1000周年“中国文化周”演出活动,并访问了卢森堡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参加了上海世博园的演出和全国等地的文化交流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各路媒体的关注和高度评价,为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文化传承
同朝皮影戏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时至今日,每逢庙会、婚丧嫁娶、贺寿节日、喜庆之时,当地人多请皮影戏来助兴,成为群众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形式。曾被誉为“宫廷音乐”、“陕西一绝”,为了保护传承同朝皮影戏艺术,大荔县文化部门从2005年开始挖掘整理相关资料,并组织展演活动,让这一民间小戏走进了艺术殿、堂,成为人们大荔文化宣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8 08:0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