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之无举也, 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战国·
孟轲《
孟子·尽心下》)
孟子有个弟子叫
万章。有一天,孟子与万章讨论孔子为人处世的准则。因为当时人们对这个问题都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诸侯群雄争霸中,各国国君都找有学问的人去为他们担当顾问。于是如何为人处世就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万章认为,既然
孔子一生中一贯主张实行中庸之道,那么对于言行过于激烈,有违中庸准则的人就应该持反对态度。但《论语》中却记录了孔子受困陈国,怀念言行偏激的人的事情。于是,万章不解地向老师孟子请教说:“孔老夫子在陈国时,曾一度思念鲁国那些行为比较狂放的人。我真不理解这是为什么,请老师为我解释一下 。”孟子听了万章的话,知道他是真想将这个问题弄明白,便对万章说:“狂放的人在讲话做事时确实有时把握不住分寸,往往显得过火,但我们在看到这一点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这些人的精神都是积极向上的。当然,我们能与言行都恰到好处的人交朋友是最好不过了。只可惜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少了,所以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与那些言行狂放的人做朋友。”
孟子又说:“这种人也很难对付,你要批评他吧,又找不出他什么明显的错误;想要责骂他呢,又抓不住确凿的证据。这种人的圆滑世故就在于他的所作所为迎合时尚,屈从风俗(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表面忠厚老实,内心自私自利,不问是非曲直,只计利害得失,而且大多数人对这种做法都很认可。这是与中庸之道完全背道而驰的,所以孔子最瞧不起这种人。”万章又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了其中的意义。
世上有一种人,八面玲珑,善于察言观色,惯会讨好奉承,这种人虽然经常被称作好人,但实际上他们却是道德败坏的伪君子,欺世盗名,混淆是非,与丑陋恶俗相协同,破坏了社会风尚和环境。孔子和孟子对这些看似好人,其实不起好作用的人十分厌恶。
同流合污者也分好几种,一种是缺乏主见,没有独立人格,凡事随波逐流。他们往往不自觉被裹挟或者为了利益跟着坏人一起干坏事。还有一种人,本身就是恶人,恶人与恶人,黑势力和黑势力联合,是另外一种同流合污。
想要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丑恶同流合污,首先是要有定力,辨正邪,分是非,立场坚定。其次,能够正确选择交往的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坏人自然做不出好事来。朋友选好了,就不会轻易被坏的朋友裹挟,同流合污,危害社会。
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此数贼者,同流合污,败坏国政。”
近代教育家·
蔡元培《为罗文干遭非法逮捕辞职》:“痛心于政治清明之无望,不忍为同流合污之苟安。”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容环境对人的影响。“朱”和“赤”,可以释义为红色的东西,而“墨”和“黑”即是说黑色的东西。红与黑相对,红可以理解为正义的、好的,黑则相对是邪恶的或不好的。你跟着其中任意一方的人,都会被其拥有的品行所感染。换句话说就是跟好人学好,跟坏人学坏。而“同流合污”这一成语更倾向于强调本就已经很坏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干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