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校徽为圆形三人划龙舟徽标。由
舒同题写的
同济大学,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识,中文居上,英文居下;校标中1907表明建校年份;校标的图案为三人划龙舟,龙舟为字母“TJ”变化而来。意为同舟共济。
确立历程
同济大学校徽的初始设计原为1982年徐建华为建校75周年设计的纪念章。1981年春,学校正在为同济建校75周年积极筹备相关事宜,包括征集纪念章。
同济大学建筑系学生徐建华经过一稿又一稿的设计、修改,提交了最后的设计作品,并光荣入选。
1982年5月15日《同济报》(第382期)刊登了徐建华为75周年校庆创作的纪念章:纪念章为圆形,有古铜色及K金色两种。圆中有一古代划船的图形,反映同济命名的意义——同舟共济,在共同的航程中互相帮助,奋勇前进。下边为篆字同济,上半圆为汉语拼音及英文同济。整个图案古朴、典雅,象征着该校的源远流长。
1986年8月6日,为迎接80周年校庆,同济校务会议专门讨论了校训、校标、校旗、校歌的问题。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徐建华的校标设计作品日趋成熟:内圈有龙舟图案,底为天兰色,龙舟为金色,外圈用中文和外文(英、德两种)同济大学,底为白色,字为金色。一致认为该作品寓意“同舟共济、振兴中华”,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悠久的历史感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徐建华的设计作品再次从众多备选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校标的基本图案。
1997年,在迎接90周年校庆前夕,经过学校组织的进一步艺术处理,徐建华的设计作品被正式确定为同济校标。增加了建校时间“1907”,中英文位置上下互换,突出“中国属性”,校名“同济大学”改用舒同体,汉代砖雕石刻风格明显淡化,龙舟虚线变成实线。从此同济大学正式诞生了代表同济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形象标志。
2000年3月,以徐建华的设计为基础,以校标这个关键元素确定为前提,同济大学启动了视觉形象设计工程,出台了全国第一家大学视觉形象标准手册《同济视觉形象标准手册》。
2014年5月18日,在同济大学建校107周年前夕,同济大学校徽的设计者徐建华校友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史馆捐赠了同济大学校徽设计原稿、校徽青铜纪念品以及校徽原件三样珍藏品。
设计要素
由中国书法学会名誉会长
舒同亲笔题写的“同济大学”;以“同济”两字为核心;
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识。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在标志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
校标的图案为三人划龙舟,龙舟为字母“TJ”变化而来;校标的含义是:同舟共济。
象征意义
校名“同济”:“同舟共济、自强不息”被视为“同济精神”,成为同济人经常使用的口号。将主题变成具体的形象,设计者想到了龙。划龙舟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群众运动,又具有超越运动之外的精神意义,那么,前进的龙舟不仅可象征学校历史发展进程,更可表明同济人同舟共济、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决心。
三人成众,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汉语中有“三人为众”、“三”可代表多。采用三人奋力划龙舟的构图设计,选择正圆构图,同时用龙舟造型串联了同济的缩写字母“TJU”,而三个倾斜着身体奋力划舟人所形成的斜直线则具有冲破圆廓的张力感。
同新砥砺,同窗求索,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济愚扶弱,济世兴邦,为富国强民而育人。
使用原则
同济大字VI设计标准。
参考资料:
文化特色
2007年5月20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同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1套1枚。面值1.2元。
建校百年来,同济大学发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形成了鲜明的办学风格,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为配合这套邮票的发行,北京市邮票公司特设计制作了首日封、邮折等邮品。主词条:
同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2007年5月20日,是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该书系统总结和描述了百年同济的历史和现状、坎坷和辉煌,总结了同济百年来形成的精神传统,展示了一个世纪以来同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的实绩。由
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发行。主词条:
百年同济(1907-2007)设计者
徐建华,上海人。1978-1981年就读于
同济大学建筑系美术师资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赴
澳大利亚,1993重返同济,1996年再度离开同济创业,是集画家、设计师、匠人于一身的艺术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