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心理学概念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定义
研究者们对同理心的定义,大致可分为单向度和多向度两种。将同理心定义视为单一向度的有:Feshbach(1969)认为同理心是一种能够了解、预测他人行为和感受的社会洞察能力。Rogers(1980)认为同理心是指暂时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不带任何评价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和经验,敏锐觉察对方经验意义的改变。Eisenberg(2000)认为同理心是因他人的情绪状态、处境理解和预期而在情感上有所共鸣。Hoffman (2001)认为同理心是不仅能正确感知对方的感受,还对他人的处境有合适的共情性回应。还有学者认为同理心是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感同身受和关心,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Dovidio, Piliavin, Schroeder, &Penner, 2006)。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同理心的概念不是单一向度化,而是多向度化的,比如:Feshbach(1978)认为产生同理心,有三种必要的成分:(1)区分与辨认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2)假设对方观点和角色的能力;(3)经验情绪和反应的情感能力。Gladstein(1983)认为同理心是多阶段的人际过程,具体包括: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辨别与认同(identification)、观点取替(roletaking)。Davis(1983)对同理心的多向度内涵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并借鉴 Smith(1975)和 spencer(1870)把同理心概念分成认知成分(理解他人观点)和情感成分(感受他人情感),将同理心解构成四种在同理心内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面向,分别为:(1)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指自发地理解他人内在感受的倾向。(2)幻想(Fantasy):指想象自己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时产生的想法和行为。(3)关怀(Empathic Concern):指同情和关心痛苦的人。(4)个人痛苦感(Personal Distress):指个体在紧张不安的状态下感受到的焦虑和苦恼。Davis(1983)还根据这四个向度的同理心编制了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IRI),并取得了很好的信效度,广泛使用于同理心研究中。
起源
一九二零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首度使用同理心一词,指的就是这种行为模仿(motormimicry)。
同理心一词源自希腊文empatheia(神入),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铁钦纳认为同理心源自身体上模仿他人的痛苦,从而引发相同的痛苦感受。使他用同理心一词与同情区别,因同情并无感同身受之意。
原则
1.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我。
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3.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想成功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变自己。
5.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6.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报。
等级
A-1: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沟通时讲客套话,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愿意倾听;安排事务几乎不考虑下属的需要。
A-0: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人沟通比较真诚,愿意将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来;能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学会倾听,工作中尽量考虑对方的需要。
A+1: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能够使人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想法,感受说出来;能够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够用心倾听;在安排事务时,尽量照顾到对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调整。
A+2: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工作依据。有优秀的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能从别人的表情、语气判断他人的情绪。投其所好,真诚,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以对方适应的形式沟通
测量方法
不同的测量工具是根据同理心多样化定义和内涵编制的,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对应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测量单一成分的认知性同理心或是情感性同理心,还是测量兼具认知和情感双成分的同理心。
单一认知成分测量
Hogan(1969)设计的共情量表(the Empathy scale,简称 HES)是最早被用于测量单一认知成分同理心的工具,早期被多研究采用。在编制量表的过程中,首先Hogan向几名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学生介绍同理心的定义,认为同理心是一种在没有真正体验到一个人的感受时通过认知或想象来了解另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然后采用 64 个项目,形容一名同理心水平高的人,让被试选择“是”或“否”。Hogan报告了量表在成人中具有良好的信度,信度范围在 0.71—0.84 之间。Johnson、Cheek和 Smither(1983)对Hogan的同理心量表进行因素分析,发现四个因素分别为:社交自信、平稳心情、敏感度和不墨守成规。但Baron-Cohen和Wheelwright(2004)指出这个量表只有“敏感度”因素与同理心最具相关。在此之前,Froman和Peluquin(2001)也提出,HES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较低。因此,Reniers等人(2011)认为 HES 只侧重认知性成分的同理心,情感性成分的同理心并未突出。
单一情感成分测量
Mehrabian和Epstein(1972)根据评估个体对他人的情绪产生感同身受经验先天倾向的结果,编制了情感性同理心量表(The Questionnaire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简称 QMEE)。该量表有7个维度,分别是:对他人情绪感染的易感性、对陌生人感受的了解、高度的情绪反应性、易受他人正面情绪影响的倾向性、易受他人负面情绪影响的倾向性、同情他人倾向性、帮助弱者的自发性。一共有33个条目,使用9点量表计分,从-4(非常强烈不同意)到+4(非常强烈同意)。Mehrabian和Epstein(1972)在研究中证明了该量表能有效预测被试助人行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认知与情感成分的多面向测量
Davis(1980)根据同理心的四个向度编制了人际反应性指标量表(the Interpersonal Reaetivity Index,简称 IRI)。该量表有四个分量表,从多维度测量同理心的四个主要成分,四个主要成分分别是:(1)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指自发的理解他人心理观点的倾向。(2)幻想(Fantasy):指想象自己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时产生的想法和行为。(3)关怀(Empathic Concern):指同情、关心痛苦的人。(4)个人痛苦感(Personal Distress):指个体在紧张不安的状态下所产生的焦虑和苦恼。以五点量表式计分,让被试从0分(最不像我)到4分(非常像我)作答。Davis(1983)将IRI工具运用到正式施测中,被试分别为677名男大学生和667名女大学生,结果表明该测量工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人际反应性指针量也被用于测量非正常人群和精神病患者,同样也具有较好的信效度。IRI工具中的4个分量表中的3个与同理心直接相关,幻想分量表虽然有些条目与同理心相关联,但是实际上他们更能反应出想象性和情绪性自我关怀之后,有许多国外学者也借鉴Davis,试图设计从多维角度测量同理心的测量工具(QCAE,Reniers,Corcoran,Drake,Shryane,&Vollm,2011)。而在国内,则有很多学者引进Davis的 IRI 工具进行翻译和改编。我国台湾学者詹志禹(1989)经过IRI原作者Davis Mark同意后,首先进行双向翻译,而后采用该量表在中国人群中作了信效度的测试,并将原来量表中28个条目改为22个,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评分方法,从0分(不恰当)到4分(非常恰当),编制了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因此版本并没在国内大陆广泛应用,而且基本局限在发展和教学心理学领域。故张凤凤、董毅等人(2010)对詹志禹改编的IRI-C版本进行适用性检验,对160名精神病患者和148名正常者进行测试,并让 2 名心理学专业教授参照英文版量表将中文繁体版量表改为中文简体版量表,施测结果表明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同理心评估工具应用在中国人群。
培养方法
同理心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1.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倾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因此,倾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指导实践
同理心是个心理学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心理学家发现,无论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什么问题,只要你坚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发生冲突和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够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会。其实同理心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同理心所说的,要做到“推己及人”:一方面自己不喜欢或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方面,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好的东西或愿意接受的待遇,并尽量与他人分享这些事物和待遇。西方文化同样也有强调和推崇同理心的传统,基督教中的“黄金法则”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对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其实这就是同理心原则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无论在日常工作还是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把同理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而没有从个人发展与成功的角度去阐述同理心的重要性。事实上,同理心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社会学家发现,同理心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会化则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前提。
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来源,通常起源于对彼此的误解,或是一方态度咄咄逼人,或是一方拉不下脸来,或是情绪过于激动,或是过于固执己见……其实这都是可以避免的,同理心的作用也就在于此。简单来说,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的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体谅他人。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公式可言,只能以关心为出发点,为双方都留下空间,设想他们所想要、所需求的东西,他们能做的事,及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只是关心仍是不够的!还需要爱,需要对于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有了同理心,我们将不会处处挑剔对方,抱怨、责怪、嘲笑、讥讽便也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赞赏、鼓励、谅解、扶持。这样一来,人与人的相处便变得愉快、和谐。
同理心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体现在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注意这里所谈的“信任”不是指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刻意设防或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同理心就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也就没有顺利的人际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协作的现代化社会中取得成功。
有人可能会问:“在人际交往中,信任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生活中,当你无意中冲撞别人时,如果对方非常信任你,在多数情况下对方会不会一笑了之?如果你们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一次小小的冲突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烦。所以英国作家麦克唐纳说:“信任是比爱更好的赞美。”
信任关系来源于同理心,要建立信任关系,就要在人际交往中逐步体现出自己的同理心,并以此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你对别人越真诚,越善于倾听、体谅、尊重或宽容别人,别人也就会越真诚和信任。如此继续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后,人与人的交往就非常顺利了。
所以,同理心不仅是为了理解别人,也是让别人理解自己。同理心并不要你迎合别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希望你在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时,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起的后果。
拥有同理心,亲密关系才得以建立,反之,传送与接收同理心的神经线路会短路。直到某天,当一个人发现世界是不断地亏待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不闻不问时,他(她)将不再努力与尝试跟其他人建立关系,并让自己同理的情绪关机。可想而知,其后果将是他(她)开始去伤害别人,以生气或暴力做为情绪的出口。不曾接受过同理之人,其脑部也对同理心毫无记忆可言,更惶让其他人能有同理的经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9 18:44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