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儿童时代
时代名词
后儿童时代其表现形式为“二十一岁的年龄,十二岁的心智”,其外在特征是“动作、表情、神态乃至思维方式的卡通化”。 后儿童时代似乎有些突如其来,而且难以抗拒——他们要么童装打扮招摇过市,要不躲在家中看动画、漫画、连环画,将卡通进行到底。
由来
新人类的身体发育呈“性早熟”趋势,而心理年龄却成为一种半生不熟的后儿童时代,这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最奇异的现象之一。后儿童时代似乎有些突如其来,而且难以抗拒——他们要么童装打扮招摇过市,要不躲在家中看动画漫画连环画,将卡通们进行到底。这些人在生活中也要玩一把“孩子样”,表现最明显的是玩手机。手机这种现代化通讯工具,真是一种成人玩具。不但可以像染头发一样,随着心情换彩壳,而且还可以用来游戏般地发各类短信息。
二十一世纪初,在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中掀起“后儿童时代”潮,装嫩一词不知何时由何人发明,形象描述了这一群人的特性,他们小时候盼着长大,等真正长大了,却还是觉得做个小孩子好,实在回不去了,就“装嫩”一把,他们处于宽松的社会环境,没有社会压力,他们较之前人更注重生活享乐,他们在拒绝长大中慢慢长大。
后儿童时代被定义为“一种返朴归真的情绪,对自然的认同”。专家则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这一代青年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人独享两代人的爱,长辈们太把他们当孩子看,所以会产生“二十一岁的年龄,十二岁的心智”。然而,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他们选择儿童化的审美取向,因为能够排遣某些现实中的不快,寻求慰藉。
汹涌而来
据调查显示,新新人类的身体发育呈“性早熟”趋势,而心理年龄却成为一种半生不熟的后儿童时 代,这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最奇异的现象之一。后儿童时代似乎有些突如其来,而且难以抗拒——他们要么童装打扮招摇过市,要不躲在家中看动画、漫画、连环画,将卡通们进行到底。
这些人在生活中也要玩一把“孩子样”,表现最明显的是玩手机。手机这种现代化通讯工具,真是一种成人玩具。不但可以像染头发一样,随着心情换彩壳,而且还可以用来游戏般地发各类短信息。
表现
后儿童代表装嫩忙
如果你走在大街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以前留板寸、穿牛仔服、戴墨镜的“酷一族”早已经很少见了,“装嫩一族”滚滚而来。她们无一例外地梳着可爱的小辫儿,走路蹦蹦跳跳的,有的穿着肚兜,有的穿着童稚的泡泡袖,在斜背的卡通包上还挂着各式小宠物,当然也忘不了脖子上的手机上面贴着史努比或凯蒂猫。
独生子女拒绝长大
后儿童时代被定义为“一种返朴归真的情绪,对自然的认同”。专家则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这一代青年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人独享两代人的爱,长辈们太把他们当孩子看,所以就产生“二十一岁的年龄,十二岁的心智”。然而,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他们选择儿童化的审美取向,因为能够排遣某些现实中的不快,寻求慰藉。
此外,他们是坐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在他们牙牙学语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家庭差不多都有了彩电。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童年的伙伴是“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花仙子”、“蓝精灵”、“黑猫警长”……这些卡通明星就是陪伴他们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于是,他们的表情、动作、神态乃至思维方式都十分的卡通化。
每个人长大后的成年人都希望自己还能回到童年时代,回到那个享受游戏带来的巨大快乐的时代,实在回不去了,就装嫩一把,没什么大不了。但有专家提醒,现在的宽松环境给了年轻人张扬个性的条件,“拒绝长大、快乐无罪”,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放弃社会责任。
个性特征
“后儿童时代”讲求扮“Q”,“Q”绝不是“酷”的延伸和发展,而是与“”方向相反的一种时尚流
感。从价值取向上看,上世纪末的“酷”以“中性化”为特征:板寸、黑嘴唇加二战风格的军靴;而“Q”则是以“儿童化”为表现方式的:可爱、稚嫩、逗人喜欢。去市场逛一逛。有没有发现,一些广告招贴、CD封套上的文字,流行那种歪歪扭扭的“儿童体”,像动物饼干的样子,充满童贞气息。玩具也不再是儿童的专利,“头大玩具吧”、“娃娃屋茶舍”用零碎积木,拼凑出“成人玩具”的烂漫世界。不要惊怪,悄然间,奶瓶成了青年人之间馈赠的热门礼物,“奶瓶喝水有感觉,用杯子根本体会不到。”花色十足的小瓶子,挂在手袋上还能搭配颜色;大行其道的奶瓶甚至成为恋人们互相调侃的小道具……文化界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卡通一代”的概念,而当下这批青年当仁不让拥有最强烈的“恋卡情节”(迷恋卡通):钥匙圈上的“樱桃小丸子”和手机上的“kitty猫”显示器都是佐证。同样,越嫩的偶像越有市场。而在新世纪的摇滚舞台上,一支支“后儿童时代”乐队闪亮登场,他们的旗号也颇具儿童色彩,“花儿”、“新裤子”、“木马”、“地下婴儿”、“果味VC”……他们没有崔健的愤怒,更像盲目的小孩,带着青春期的躁动。有人说,“装嫩”或许成了一种时尚,有些三十而立的男人,还喜欢说:“我们男孩子”如何如何。
每个人长大后的成年人都希望自己还能回到童年时代,回到那个享受游戏带来的巨大快乐的时代,实在回不去了,就装嫩一把,没什么大不了。但有专家提醒,现在的宽松环境给了年轻人张扬个性的条件,“拒绝长大、快乐无罪”,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放弃社会责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8 23:16
目录
概述
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