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庙与承德的普宁寺是乾隆时期分别在两地同时建造的同一形制的汉藏混合式佛寺,佛寺以西藏地区一座著名的喇嘛寺院桑鸢寺作为规划设计的蓝本,坐南朝北。巍峨的殿宇在万寿山的北坡略呈丁字形的平面,沿山坡的纵深自北向南逐层台地迭起,形成一条长达200米的后山中轴线。19座古刹、碉房,尖塔平台,红基白壁,色彩绚丽,错落有致。这组融合了汉、藏民族风格的特殊建筑在乾隆时期被统称为后大庙,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北半部为汉式,进深115米,东西宽20米。它的殿堂布局按照中国七堂伽兰的传统规制,建筑始建时受地形的限制而省去山门、钟鼓楼和天王殿,仅有正殿和东、西配殿。南半部建筑的藏式部分,南北全长85米,东西宽130米。整组建筑的布置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和喇嘛塔,分别在若干层的台地上随坡式而交错布置,具有浓厚的藏族色彩。1860年,后大庙全部木构建筑毁于
英法联军大火。光绪时,没有全部恢复这组建筑,仅将原为方形三重檐庑殿顶的2层佛楼香岩宗印之阁改建成单层的佛殿,内供奉从前山大报恩延寿寺移来的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将位于长方形碉房式平台上的
单檐庑殿顶南瞻部洲改建成山门殿,内塑哼哈二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