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漫主义: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是徐訏和无名氏。这类作家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有人称之为后浪漫主义小说,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位,既有浪漫主义理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代表作有
徐訏的《风萧萧》等。
马勒
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欧洲音乐经过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期,浪漫主义音乐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而新的时期在后浪漫主义音乐的暮色中出现了黎明的曙光,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度时期,有2位引人注意的作曲家,一位是RICHARD STRAUSS(理查德,斯特劳斯),另一位是GUSTAV MAHLER(马勒)。
社会评价
马勒,一位心灵充满矛盾和极赋有创意的音乐家。他既能很好理解其他大师的作品的指挥家,又是一个有着自己鲜明创作风格的作曲家,是德奥浪漫主义后期的代表,他主张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融合为一体,把哲学、文学,大自然和民间艺术渗透在音乐中,他的音乐充满着巨大的感情冲动和丰富的想象力,无与伦比的大型乐队和丰富多彩的配器色调,使人完全陶醉于浪漫色彩的音乐世界。然而,他又是20世纪音乐的先行者,他认为音乐无所不包,可以创造整个世界,并用崭新的音乐语言预示可一个新的音乐时代即将到来,勋伯格把他看成是一位拓荒者,肖斯塔科维奇等20世纪最具创造的音乐家都受他的影响。
马勒,不愧为先锋音乐的先驱。
代表人物
后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理查·施特劳斯
社会背景
在谈及表现主义歌剧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后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的歌剧创作。他对形成的表现主义歌剧影响甚大。他强调主观感受,追求感官刺激,把自我感觉当作最高的审美享受,认为丑恶的事物也应该进入审美领域。
理查·施特劳斯
生平
1864年6月11日,德国慕尼黑宫廷乐队首席圆号手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堕地,他就是后来在德奥以至世界乐坛闻名遐迩的理查·施特劳斯。他从小就显示出音乐才能,四岁时跟父亲的一个朋友学钢琴,八岁跟表兄学小提琴,十一岁起,跟随宫廷乐队的助理指挥梅耶尔学习作曲理论。理查·施特劳斯的父亲信奉的音乐上帝是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大师,他对施特劳斯的音乐启蒙有着直接的影响。
学习生涯
1874年,理查·施特劳斯念完了小学,在城里的路德维奇中学读书时,观看了瓦格纳的作品,《汤豪瑟》、《齐格弗里德》和《罗恩格林》的演出,他的心被这伟大的艺术所震撼。他曾写道:“尽管父亲反对,我迈进了这魔术般的艺术世界--《尼柏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我还记得十七岁第一次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总谱时自己那出神入化、急不可耐的情形。”[引自理查·施特劳斯:《回忆录》(1949年)]他音乐风格正是在那时逐渐成型的。
1882年冬,理查·施特劳斯在慕尼黑大学攻读哲学、美学和艺术史等课程,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最有个性的作曲家”
创作生涯
在1935年前,他先后担任德国4、5个城市的歌剧院副指挥、指挥。在执棒之余,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交响诗和歌剧。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多有哲理性的标题,代表作品有《死与变形》(1889年)、《查图斯特拉如是说》 (1896年)、《梯尔·艾伦施皮格尔》(1895年)等。
1900年后,施特劳斯的创作以歌剧为主。他于1893年创作完成的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和1902年创作的《火荒》,这是根据中世纪佛兰德传奇而写的喜剧作品,在德累斯顿首演,大获成功,持续演出了好一阵子。这给了理查·施特劳斯极大的鼓舞。
1903年理查·施特劳斯根据
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同名作品而创作完成了歌剧《莎乐美》,1905 年底在德累斯顿首演。歌剧的故事有些荒诞且有点伤风败俗,女高音主角为了博得答应她砍下倔强的先知者头颅的男高音的欢心而表演“七纱舞”。她要砍下这颗头颅,并把他放在银盘子里,然后还要去吻那砍下的头颅,实在是太可怕了,而女高音最后被士兵的盾牌压死了。这部充满恐怖感和罪恶感的作品轰动一时,但争议极大。它使舆论界目瞪口呆,甚至连德国皇帝也认为这是一部病态的作品。但在音乐上却是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作品的巅峰之作。音乐的夸张手法同剧本中露骨的描写异曲同工。他用这部作品的报酬盖起了乡间别墅。
在施特劳斯作品中注重表现“力”和“激情”的发泄而不计艺术的“真”、“善”、“美”。《莎乐美》所谱写的独幕歌剧
代表作
1908年,理查·施特劳斯认识了奥地利诗人、戏剧家雨果·冯·霍夫曼史塔尔,开始同他合作。他们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就是 《艾莱克特拉》它比《莎乐美》更为外在,一样引起了轰动和攻击。《艾莱克特拉》讲述了古希腊王阿迦门农被王后与奸夫谋害致死。她的女儿艾莱克特拉为报父仇,住进牛棚,被人视为怪物,在弟弟的帮助下,杀死了仇人后狂喜而死的故事。这部篇幅很长的独幕剧,始终贯穿着神志错乱的恨与仇。音乐虽然给人以光怪陆离、奇异可怖的感官刺激,但也表现了施特劳斯创造乐思和利用器乐音响,来描绘事件、刻划人物的技艺。
1910年,他们又合作完成了三幕喜歌剧《玫瑰骑士》。 1911年,在德累斯顿公演受到歌剧界的普遍赞赏,它描绘了由威顿堡公爵夫人玛莎琳和伯爵奥克塔维安私通而引发的一系列滑稽可笑的故事。《玫瑰骑士》的音乐风格趋于浪漫主义,曲调借鉴了德国南部民歌和舞曲的旋律,剧中的咏叹调和重唱都较动听,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感,这是一部回归传统的歌剧,它成为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作品中的保留剧目是演出场次最多的一部歌剧。
此后,他又创作了《阿里阿德涅在那克索斯》(1916年)、《没有影子的女人》(1919年)、《间奏曲》(1927年)、《埃及的海伦》 (1928年)、《沉默的女人》(1935年)等。由于施特劳斯具有世界声誉,德国纳粹党在未经他本人的同意的情况下,任命他为国家音乐局局长。此后,施特劳斯度过了几年自相矛盾、委曲求全的日子。他和纳粹党保持了既抵制又合作的关系。此间,他又创作了几部歌剧,其中有的作品被纳粹党所利用。1945年,二战结束后,施特劳斯自我流放到瑞士。1947年,他被非正式地部分恢复了名誉。1948年,经允许回到德国。1949年,以85岁高龄去世。
理查·施特劳斯作有15部歌剧。施特劳斯歌剧作品的音乐风格不太统一。他称自己的作品为“剧”,表示既不是传统歌剧,也不是乐剧。有的作品受到瓦格纳音乐创作手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瓦格纳式的痕迹,音乐显得尖锐恐怖,和声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这也是《莎乐美》等剧令人惊骇的主要原因。有的则具有浪漫主义的因素,旋律较有美感,风格较为柔和。
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出现在两个世纪之交,既写了上一个世纪人的痛苦、挣扎,也写了下一个世纪人的欢悦、迷惘。十九世纪 的浪漫主义与二十世纪的通俗主义,在理查·斯特劳斯的音乐里给出了果实--一株甜蜜渗透着苦涩的艺术之花。 《玫瑰骑士》:史上最优的元帅夫人——施瓦茨科普芙/施特劳.
生态美学
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的基础具有多元、平等的特点,其核心是整体的和谐生存。针对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在诸方面之不足,通过艺术主题在实现神、半神半人、英雄、人四循环阶段以后,以原型主题的重复和象征体现,转向到新一轮神的阶段,并通过在审美态度上实现审美的陌生化和在在审美维度上确立了人在选择立场方面的审美文化之“态”,从而展现了中国文学史中蕴含着的“冬去春来”循环模式,即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的诗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