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泉州府志》载: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清政府为围困郑成功的抗清武装,实行“迁界”政策,沿海居民以垣为界,三十里以外尽墟其地。城内城即是在此形势下建成的界城,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清政府下令复界,此城遂逐渐废弃。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150米,南北长200米,城墙以花岗岩条石干砌而成,设城门四座。1958年城墙大部分被拆除,现仅存北面城墙一段,长30米,宽7米,高4.54米。北城门高3.2米,宽2.2米,进深3.5米,门额石匾上镌刻楷书“拱辰门”等字。南城门的“临海门” 门额石匾现藏于城内村的城隍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