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西约40千米吐峪沟内,始建于公元5—7世纪。
历史沿革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国学者黄文弼考察过吐峪沟。
1949年以后,政府重视对吐峪沟石窟的保护和管理。
1952年,派出以武伯纶和常书鸿为首的西北文物调查组考察了这些洞窟。
1961年,北京大学阎文儒教授和通一法师受中国佛教协会的委托对吐峪沟石窟进行了测量、绘图、拍照,并作了文字记录,新疆博物馆沙比提也参加了这一工作。
1965年,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后,对该石窟采取了维修、装门、编号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并派专人看管
1980年,设立兼职人员管理。
2004年,成立吐峪沟石窟管理所。
2003年,《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及其附件《吐峪沟片区文物保护详细规划》由国家文物局批准、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2006年,“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吐峪沟石窟被确定为新疆段申遗点之一。为配合申遗及石窟防护加固工作,自2009年起由社科院考古所、吐鲁番研究院、龟兹石窟研究院共同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吐峪沟石窟进行了保护性考古发掘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建筑格局
吐峪沟石窟位于高昌故城以东约15公里的沟东岸半山腰上,开凿有上下两层的石窟,由于山崖的崩塌,变成了石窟群东南与西北两区。东南区4个窟,西北区21个窟。河西岸半山腰有16个窟,较完整的只有1个。
吐峪沟石窟是中国新疆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也是吐鲁番地区年代较早的石窟,最晚的建造年代约在回鹘高昌时期。现存有编号洞46个,有上下两层,可分东南与西北两区,大部分已坍毁。
开凿较早、保存较好的东南区第四号窟,是一座有前室的中心柱窟。中心柱正面绘立佛和坐佛像。穹隆顶,正中绘莲花,四周绘立佛和坐佛,再外是4排小坐佛,穹顶四角各绘一天王像。正壁和左右壁,上层用细墨线绘7排千佛,千佛中间各绘一铺一佛、二菩萨。下层各绘一周横幅排列的佛本生故事画,每幅有汉文墨书隶体榜题。壁画的内容有梵志焚身、尸毗王割肉饲鸽和慈力王施血等。后室窟门右侧天王旁,绘三位头戴进贤冠、身着大领宽袍的供养人。
吐峪沟石窟的大部分洞窟是凿岩修饰而成,只有沟西开阔地带的前排洞窟和寺院遗址有用土块垒砌的痕迹,可能是后来改建或扩建的遗迹。现存的洞窟形制,有以下几种:
(一)中心柱窟这种窟形与典型的龟兹窟相似,主室地面中央筑一塔柱,塔柱四面开龛,其中正面龛较大。塔柱前面为主室,其左、右和后面有行道。这是供信徒礼佛,进行佛事活动的礼拜窟。
(二)方形窟这种窟主要分布在沟东,平面基本呈方形,如第40、41和44窟。但它们的窟顶不完全相同:第40窟平顶中央有一凹入的小型穹窿。第44窟窟顶中心为穹窿式,四面是平顶,窟顶四角和壁面交界处凿出帆拱。第41窟是复斗顶窟,方框四面有坡。
(三)纵券顶长方形窟是该窟群最多的一种形制,与吐鲁番地区居民房屋建筑相同。这种洞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象第1、20、42窟,主室后壁凿一小屋。第1和42窟主室的两侧壁各凿两个小屋,平面约1米见方,仅能容一人,与库车苏巴什佛寺的禅窟相同。这种形制的洞窟在敦煌莫高窟也曾存在过,现在的第268和285窟仍保存有小禅屋,只是后代有人又在里面彩绘了壁画。
另一种是平面为长方形的纵券顶窟。这种窟数量最多,有的还有低矮的土炕,有的墙上筑有存放衣物的壁龛,有的还有过道,但均没有壁画。这种洞窟大部分是僧房。
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当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但各种不同形制的洞窟又相错而建,除第36、38是一组对窟外,其余如紧紧相邻的第40、41和42窟,第1和第2窟,第12和20窟等,都是各种形制的洞窟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其中也有些僧房,和克孜尔一样,一个组合可能就是一座寺院,可见昔日的吐峪沟是一处寺院林立的佛教圣地。
吐峪沟石窟最大的特点,就是佛座下皆为胡床,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其他石窟所没有的。吐峪沟壁画最特殊的现象,是禅窟中大量出现的比丘禅观图,如第1号洞窟、第20号洞窟、第42号洞窟,这是中国和世界上的石窟都罕见的。
文物遗存
吐峪沟石窟保留了早期的高昌壁画,这些壁画显示出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互相影响和相互借鉴的特点。
吐峪沟石窟残存石窟题记皆为汉文,壁画也是明显的汉族风格。
历史文化
吐峪沟石窟约开凿于公元5—7世纪,回鹘高昌时期也有开凿或改凿。分东西2区,现存洞窟94个。窟型有中心柱窟、方形窟和禅窟。9个洞窟残留有壁画。题材有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立佛、千佛、七佛等。有点画面附有汉文墨书榜题。早期壁画受龟兹石窟影响,晚期受中原影响较深。该石窟是吐鲁番地区开凿年代最早的石窟寺,在佛教艺术传播路径中占有突出地位。
吐峪沟石窟的璧画大部剥落严重,较能辨其内容的第44窟中.正壁和两侧壁上均绘一佛二菩萨。本生故事画较为清晰,计每璧各有一组七幅画,每幅画旁有汉文题记。尚可辨认的璧画内容有:“膦提婆利忍辱截割手足”、“摩钳太子求法赴火”“慈力王施血饮五夜叉”、“萨捶那太子舍身饲虎”和“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尸毗王割肉贸鸽”等。据《西州图经》记载.吐峪沟石窟在唐代西州时称“丁谷寺”。
保护措施
195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吐峪沟石窟为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木梯寺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查拉路甫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西约40千米吐峪沟内。
交通
从鄯善到吐峪沟约70公里,有班车往返。12:00、13:00、14:00从鄯善县客运车站发车,也可在县城打的前行。车满发车,从吐鲁番到吐峪沟60公里,也有班车往返。12:00~18:00之间,每2小时从客运站发一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