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向(拼音:xià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汉字简化之前,简体“向”和繁体“嚮”是两个不同的字。简体“向”本义是回响,后被假借为朝北的窗户,本义由“响”来表示。繁体“嚮”由乡(鄉)分化出来,由此引申出朝着、对着、方向等义。
字源演变
简体“向”为会意字。从宀,从口。像一个人张嘴在室内说话产生回响。按照隶变的一般规律, “向”字应写作“A”。但是为了字形的美观,汉代隶书没有把“宀”两端的笔画变短。到了楷书中,又把隶书“向”字上边的竖起的点变形为“撇”,以适应楷书的特点。本义是回响。但在古书中“向”被假借表示朝北的窗户。“向”既有此假借义,它的本义就用“响”字表示。《诗·豳风·七月》:“塞向墐户。” 。
繁体“嚮”为形声字。其隶书、楷书字形皆从向、乡声。从向,指朝向、趋向而言;从乡,声兼义,甲骨文作“B”,像两人相向对食,引申为朝着、对着、方向等义。乡(鄉)为“嚮”字的初文,乡字引申为面向、朝向、趋向之后。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诗》曰:“塞向墐户。”许谅切〖注〗徐锴曰:“牖所以通人气,故从口。”
说文解字注
北出牖也。
豳风。塞向墐戸。毛曰:向北出牖也。按士虞礼。祝启牖乡。注云:乡、牖一名。明堂位达乡注云:乡、牖属。是浑言不别。毛公以在冬曰可塞。故定为北出者。引伸为向背字。经传皆假乡为之。
从宀,从囗。
囗旧作口。按㐭下曰。从囗。中有戸牖。是皆从囗象形也。今正。许谅切。十部。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许亮切,音蠁。《说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注:牖所以通人气,故从口。《玉篇》:窻也。《诗·豳风》:塞向墐戸。传:北出牖也。疏:士虞礼注云:向、牖一名也。北为寒之备,不塞南窻,故云北出牖也。《广韵》:向与向通用。《集韵》:亦作𤖽。《正韵》:亦作鄕。《礼·明堂位》:刮楹达鄕。◎按明堂位注鄕,谓夹戸窻也。每室八窻,为四达,则凡牖皆名鄕,不独北出牖矣。
又《广韵》对也。《战国策》:西向事秦。《庄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叹。
又或作向。《易·说卦》:向明而治。 亦作鄕。《礼·明堂位》:南鄕而立。
又《集韵》:趣也。
又《韵会》:救也。
又昔也。《庄子·寓言篇》:若向也俯,而今也仰。 亦通作鄕。《论语》:鄕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式亮切,音饷。《广韵》:姓也。《左传·成五年》:诸侯谋复会,宋公使向为人辞以子灵之难。《释文》:向,舒亮反。
又《玉篇》:地名。《诗·小雅》: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注:向在东都畿内,今孟州河阳县。《左传·隐十一年》:王与郑人向。注:轵县西有地,名向上。《襄十一年》:诸侯会于北林师于向。注:在𩒛川长社县东北。《後汉·郡国志》:𩒛川郡有向鄕。
又《集韵》:国名。《春秋·隐二年》:莒人入向。注: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史记》褚少孙补《三皇纪》: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後,汉为县。《前汉·地理志》:沛郡向县。注:向,故国,姜姓,炎帝後。
又《集韵》《正韵》𠀤许两切,音向。《集韵》:人字。《左传·襄十一年》:晋侯使叔肸告于诸侯。注:叔肸,叔向也。《释文》:向,许丈反。《前汉·𠛬法志》作叔向,颜师古音许两反。
又《正韵》:古文向字。注详十六画。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汇集
(音韵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58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