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红军,男,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物质计算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2006年分别获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2007年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担任博士后,2007年—2009年于美国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博士后。
人物经历
向红军,男,现为
复旦大学物理系、物质计算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的第一原理计算研究工作,发展了一些密度泛函线性标度算法和新材料的全局优化方法,研究了多铁性材料的微观机理,并在硅太阳能材料生长,纳米材料等方面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其博士论文“纳米材料的理论研究及线性标度电子结构方法的发展”曾获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9年被授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201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迄今发表SCI论文80多篇,其中Phys. Rev. Lett. 15篇。
教育经历
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
2006年9月—2007年8月,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博士后
2007年8月—2009年12月,美国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博士后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为计算凝聚态物理。研究方向为多铁性的机理;纳米材料;太阳能材料;计算新方法的发展;在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一些新的计算方法,理论上计算和预言凝聚态体系的物理性质。
主要工作包括:
(1)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几类新型的多铁性体系的多铁性机制;提出了可以描述任何自旋序导致铁电性的一般模型;
(2)提出了利用部分氢化得到半导体性石墨带的可能途径;
(3)提出了处理周期体系中电场微扰的线性标度算法;发展了寻找配体保护团簇﹑二维材料及界面结构的方法。
获奖记录
2024年8月26日,向红军荣获
2024年科学探索奖。
代表性论文
H. J. Xiang*, Bing Huang, Erjun Kan, Su-Huai Wei, and X. G. Gong, “Towards Direct-Gap Silicon Phases by the Inverse Band Structure Design Approach”, Phys. Rev. Lett. 110, 118702 (2013).
J. H. Yang, Z. L. Li, X. Z. Lu, M.-H. Whangbo, Su-Huai Wei, X. G. Gong*, and H. J. Xiang*, “Strong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and Origin of Ferroelectricity in Cu2OSeO3”, Phys. Rev. Lett. 109, 107203 (2012).
Ji-Hui Yang, Yingteng Zhai, Hengrui Liu, H. J. Xiang*, X. G.Gong*, and Su-Huai Wei, “Si3AlP: A New Promising Material for Solar Cell Absorber”, J. Am. Chem. Soc. 134, 12653 (2012).
X. Z. Lu, M.-H. Whangbo, Shuai Dong, X. G. Gong, and H. J. Xiang*,“Giant 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 of CaMn7O12 Induced by a Combined Effect of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 Striction”, Phys. Rev. Lett. 108, 187204 (2012).
H. J. Xiang, E. J. Kan, Y. Zhang, M.-H. Whangbo, and X. G. Gong,General Theory for the 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 Induced by Spin-Spiral Order, Phys. Rev. Lett. 107, 157202 (2011).
Xinyu Luo, J. H. Yang, H. Y. Liu, X. J. Wu, Y. C. Wang, Y. M. Ma, S.-H. Wei,X. G. Gong, and H. J. Xiang, Predicting Two-Dimensional Boron-Carbon Compounds by the Global Optimization Method, J. Am. Chem. Soc. 133, 16285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