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俊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俊复,1967年7月出生,热能动力工程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67年7月,吕俊复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现瓦房店市)。
1986年9月—1991年7月,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保留研究生学籍到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2年。
1991年8月—1993年8月,任冶金部鞍山冶金设计院助工。
1993年9月—1996年7月,硕士就读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6年8月—1997年7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助教。
1997年8月—2000年7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讲师。
2000年8月—2005年7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副教授。
2000年9月—2004年12月,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2005年8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3年11月2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4年3月28日,增选为2023年度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吕俊复长期从事锅炉第一线开发研究,针对劣质煤高效发电、含盐污水生产采油需要的过热蒸汽、低成本污染控制等重大需求和技术难题,在锅(水动力学)和炉(流态化燃烧学、传热学)两方面取得系列突破,主持了世界首台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用采油含盐污水生产过热蒸汽的注汽锅炉、基于流态调控化学反应的超低排放CFB锅炉的关键技术研发并成功示范。在余热锅炉、高参数生物质锅炉等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能国际领先,已在中国国内外广泛应用,推动了气固/气液两相流动、传热、反应学科发展。
截至2023年11月,吕俊复发表SCI/EI论文500余篇(一、二作130余篇),主编著作5部。
截至2023年11月,吕俊复连续主持或参加了九五以来6个五年计划有关循环流化床燃烧方面的“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截至2023年11月,吕俊复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一、二发明人30余项)。
截至2023年11月,吕俊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 、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教育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山西省等科学技术进步/发明一等奖10项奖(其中5项排名第一)。
人才培养
吕俊复长期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截至2018年12月,吕俊复承担着十几位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工作,还一直面向本科生授课教学。
吕俊复努力了解团队里每一个学生的现状,从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努力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教育质量。他不断地创新研究生培养管理,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他给博士研究生定位要“创造知识”而非单纯地接受知识。吕俊复给自己的研究生每人手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对学生现在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各自的特点和研究内容给出了建议。为了保证学生的实验安全,他常常亲自现场指导。
吕俊复告诉学生,“想要做出点成就,就得耐得住寂寞,要熬”。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敢于挑战“不可能”的开创精神,踏实和勇敢是无往不胜的法宝。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吕俊复教授是一位不懈追求科技创新、敢于自信、敢于坚守、敢为人先的榜样。他有着科技报国的初心、矢志创新的决心和孜孜求索的恒心。吕俊复十分谦虚,他一直强调,成绩并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工作人员。真正的科学家往往谦逊而有故事,吕俊复就是这样一位谦逊而有故事的身边榜样。(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评)
吕俊复教授在锅炉科学技术工程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光华工程科技奖办公室评)
吕俊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即使名誉加身,他依然觉得时不我待。吕俊复是一位在循环流化床领域兢兢业业、勤勉攻关20余年的智慧学者。(清华大学评)
参考资料
吕俊复.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9:0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