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钧
北宋关中学派代表人物
吕大钧(1029年—1080年),字和叔,祖籍河南卫辉,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人,北宋关中学派代表人物。吕氏四贤之一。
人物生平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吕大钧中进士乙科。大约在此时结识了同年进士张载,从此成为张载学说的积级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张载最早也最忠实的弟子之一。及第后,吕大钧先是被授予秦州(今甘肃天水)右司理参军,监延州(今陕西延安)折博务,后改光禄寺丞,知耀州三原县。因父亲吕蕡年老,吕大钧请求代替父亲入蜀为官,于是移绵州巴西县。吕蕡致仕闲居乡里,吕大钧亦移疾不行,在家陪伴父亲。
熙宁三年(1070年)九月,吕大防随韩绛宣抚陕西。十月,吕大钧被召为宣抚司书写机宜文字
熙宁四年(1071年),宣抚司事务结束,移知福州侯官县(今福建福州)。故相曾公亮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荐其知泾阳县,但他都没有去赴任。
熙宁七年(1074年),父亲吕蕡去世,吕大钧和兄弟们为父亲治丧。
熙宁九年(1076年),丧服期满,兄弟们都重新出仕,而吕大钧以道未明,学未优,不复有禄仕意,独自家居讲道,以教育人才,变化风俗,期德成而致用。并在此时开始推行他所制订的《吕氏乡约》。并以《乡仪》规定出日常礼仪,希望以此敦风化俗,恢复大道。
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去世,吕大钧“益修明其学,援是道推之以善俗,且必于吾身亲见之”。既而曰:“有命。不得于今,必得于后世。”其始讲修先王之法曰:“如有用我者,举而措之而已。”
大约在元丰三年程颐入关中讲学时,吕大钧曾向其问学,程颐对吕大钧的事迹非常赞赏。因此,吕大钧也被视为洛学弟子。
在家讲道数年后,吕大钧以大臣荐,起为诸王宫教授。元丰三年八月,因彗星现,吕大钧有《上神宗答诏论彗星上三说九宜》。在这篇文章中,吕大钧认为当时实行的青苗、免役、常平等新法不但没能解决朝廷的原有问题,反而增添了新的弊病。
吕大钧起为诸王宫教授不久,就由时为龙图阁待制知秦州的吕大防之请监凤翔府造船务,大钧于是赴任,官制改为宣义郎。
元丰四年(1081年)七月,神宗下令讨伐西夏。鄜延路转运使李稷召其为转运司从事,根据规定可以推辞。李稷向朝廷请示,吕大钧正好也据礼交接,于是随从前往。在转运司期间,吕大钧行事尽力,从不苟且逃避。有一次,李稷因粮草跟不上,想回安定取粮,于是让吕大钧去向鄜延经略使种谔请示。结果种谔说:“吾受命将兵,安知粮道!万一不继,召稷来,与一剑耳。”吕大钧性情刚直,于是反驳说:“朝廷出师,去塞未远,遂斩转运使,无君父乎?”种谔理屈,但仍然不肯认错,说:“君欲以此报稷,先稷受祸矣!”大钧毫不惧怕,怒道:“公将以此言见恐邪?吾委身事主,死无所辞,正恐公过耳。”种谔见大钧性情耿介如此,这才好言说道:“子乃尔邪?今听汝矣!”于是允许李稷回安庆取粮草。这次事件如果不是吕大钧对种谔大义凛然的责备,李稷几恐罹祸。因此李稷非常器重他,于是推荐管勾文字。几个月后,吕大钧感染疾病,卒于延州官舍。
主要影响
吕大钧和张载为同科进士,得知张载学识渊博,便第一个拜张载为师,随之带动关中学者趋向张载求学,一时横渠闻名于世,形成“关学之盛,不下洛学”的局面。很少有人能将张载所授的融会贯通,唯有吕大钧不畏人言,躬行儒家“仁爱”礼教,以先生法度为准绳,并能将所学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其父吕赍的丧事,吕大钧等活动中。坚决抛弃陈规陋习。张载是宋代理学大师,也是关学的创始人,而关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十分重视“礼”,强调“通经致用”“躬行礼教”。吕大钧将关学这个特点发扬光大。
吕大钧为人质厚刚正,重视礼仪,最大的贡献的就是改变以往“礼不下庶人”的传统,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推行礼仪,建立起中国最早的乡村自治制度。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全国推行保甲法。这种以国家权力直接控制乡村为目标的保甲法,遭到了苏轼司马光等人的反对。但苏轼、司马光也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办法替代保甲法。在这个情形下,熙宁九年(1076年),吕大钧和他的兄弟,一起讨论,撰写了《吕氏乡约》一书,并在家乡蓝田建立乡约组织,以回应王安石的保甲法。
《吕氏乡约》主要提出 “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章。经过推行,对改化关中风俗起到了实际功效,扭转了汉魏以来佛学盛行,造成儒家礼教衰败的混乱局面,起了决定性积极作用。
历史评价
范育:①诚德君子。②君性纯厚易直,强明正亮,所行不二于心,所知不二于行。其学以孔子下学上达之心立其志,以孟子集义之功养其德,以颜子克己复礼之用厉其行,其要归之诚明不息,不为众人沮之而疑,小辨夺之而屈,势利劫之而回,知力穷之而止。其自任以圣贤之重如此。(《吕和叔墓表》)
张载:①勇为不可及。②秦俗之化,和叔有力。
程颐: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
《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于横渠为同年友,心悦而好之,遂执弟子礼,于是学者靡然知所趋向。横渠之教,以礼为先。先生条为乡约,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宋史》:大钧从张载学,能守其师说而践履之。居父丧,衰麻葬祭,一本于礼。后乃行于冠昏、膳饮、庆吊之间,节文粲然可观,关中化之。尤喜讲明井田兵制,谓治道必自此始,悉撰次为图籍,可见于用。虽皆本于载,而能自信力行,载每叹其勇为不可及。
主要作品
吕大钧的著作,主要有《四书注》《诚斋集》《乡约》《乡仪》等,但大部分散佚了,现仅存世的,仅有《蓝田吕氏祭说》《吕氏乡约》《吕氏乡仪》等。
人际关系
吕氏先祖为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
(以上参考资料)
史料索引
《宋史·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九十九》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8 13:2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