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延祚,唐代人,曾任太仆卿、、紫薇舍人、工部侍郎。其在文坛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负责
编纂了《进五臣集注文选表》。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
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
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
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
设论、辞、序、颂、赞、
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
碑文、
墓志、行状、
吊文、祭文。收录极为丰富,选材上等。
最早的《文选》研究者是隋代的
萧该。稍后,在隋、唐之间有曹宪,“
文选学”的名称就见于《旧唐书·曹宪传》。这两位学者的著作都题为《文选音义》,也都已亡佚。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著作是高宗时代
李善的《文选注》。
李善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号称“
书簏”。他注释《文选》,用力至勤,引书近1700种,前后数易其稿。高宗显庆三年(658),书成进呈。他的注释偏重于说明语源和典故,体例谨严,引证赅博,但对文义的疏通则比较忽略。凡作品有旧注而又可取者,即取旧注入书,
李善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而且在于他所引用的大量古籍已经亡佚,后世学者往往以它作为考证、
辑佚的渊薮。
至今流传的另一种唐人注本是玄宗时代的《五臣注文选》。所谓五臣,即由工部侍郎吕延祚所组织的吕延祚、刘良、张铣、
吕向、李周翰 5人。据吕延祚在开元六年(718)的进书表中说,
李善的注释只知引用过去的载籍,而没有把作品的旨趣注释清楚,因此在他的组织主持下,由吕延济等重新作注。吕延祚虽高自标榜,而五臣的
学力不逮
李善,书中荒陋错误之处极多,以致受到了后代许多研究者的指责。《四库全书总目》在概括叙述了前人的批评以后指出:“然其疏通文义,亦间有可采。唐人著述,传世已稀,固不必竟废之也。”可以认为是比较公允的见解。五臣注本较
李善注本多出古乐府1首。
李善注和五臣注问世以后,宋代就有人把两者合并刊刻,称“六臣注”,李善注的原帙反逐渐
湮没不彰。吕延祚评论
李善注说:“往有李善,时为宿儒,推而传之,成六十卷。”五臣注克服了
李善“释事忘义”的缺点,由吕延济等重新作注。
李善注和五臣注问世以後,宋代就有人把两者合并刊刻,称“六臣注”,李善注的原帙反逐渐
湮没不彰。其後又有人从
六臣注中辑出
李善注单独刊行,今天所见的李善注本多属这种情况。此外尚有唐写本《文选集注》残卷23卷,撰人姓名无考,书中引据,除李善﹑五臣注而外,尚有
陆善经注﹑《文选钞》﹑《文选音决》,今皆不存。 使“作者之志,森然可观。”五臣为吕延济、刘良、张铣、
吕向、李周翰。实际上,五臣注历来评价不高。唐末李匡乂《资暇集》中有《非五臣》。以后如宋代苏轼、洪迈等都批评五臣“荒陋愚儒,狂妄著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