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涛(1937年11月04日-2017年01月11日),男,浙江新昌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结构工程专家,土木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中国预应力学科带头人,
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模范教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人物生平
1937年11月4日,吕志涛出生在位于浙江新昌县芝田村的佃农家庭。幼时的吕志涛家境贫寒,10岁的孩子,每天徒步走三里山路,到镇上求学,午饭永远只有米饭,偶尔有一块豆腐乳下饭。即便如此,他仍舍不得把整块豆腐乳吃完,总是吃一半留一半,把剩下的半块包好带回家,第二天再继续吃。
少年时代的吕志涛颇受老师青睐,一路顺利考上新昌县沃西中学。但好景不长,贫寒的家境让他不得不辍学去镇上打工,这一停就是一年半,直到校长张纲维亲自找上门。
1937年11月4日,吕志涛出生在浙江省新昌县一个贫困小山村。家境贫寒,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以糠麸度日。吕志涛近10岁时,体重只有30斤。但吕志涛的母亲一直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她东拼西凑地借钱让儿子上了学。
五年级时,吕志涛就读的镇小学所在地被选为新昌县沃西中学的新校址。小学校长鼓励吕志涛等5个较优秀的学生提前报考沃西中学,跨级一年,吕志涛幸运地被录取了。
好景不长,读完初一后,吕志涛家中实在无力供他上学,还急需他回家赚钱贴补家用。他含泪离开学校,开始了迫不得已的打工之路,这一停就是一年半。
一年半中,学校老师陆陆续续来访,劝说吕志涛返校学习。在时任校长张纲维的承诺下,吕志涛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校园。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他更懂得珍惜和努力,休学一年半的他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便完成初中学业,一举考入
浙江省新昌中学。
1956年,吕志涛不负众望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5年后又被选拔为研究生进一步深造,那一年还是南京工学院首次招收研究生。
研究生期间正逢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大家都没有饱饭吃,自幼受过艰苦磨砺的吕志涛这次也顽强地挺了过来。
1965年6月,吕志涛研究生毕业,因品学兼优,当时的系主任兼研究生导师
徐百川建议他留校任教,于是毕业后留校任职。
1986年,吕志涛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为当时中国结构工程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随即被评为教授。
20世纪80年代末期,吕志涛修建南京电视塔时,他用加拿大
多伦多电视塔的案例类比,确认方案成立。除了介绍其空间结构、受力性能、预应力设计和施工外,吕志涛还提出必须在他们方案的基础上,配预应力钢筋并加设横梁,以提高抗风、抗裂能力。
1996年,作为同类桥梁的帕劳共和国K-B桥就由于主跨长期下挠、开裂而轰然倒塌。吕志涛带领团队课题组研讨,着重解决由于材料长期收缩徐变导致高强混凝土开裂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材料、构件、结构三层次实验方法,并在江苏仪征建立了大型实验基地。
1997年,吕志涛以其在预应力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吕志涛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万港元的奖金,吕志涛没有留下一分钱,全部捐给了母校新昌澄潭中学、新昌中学和东南大学,以此表达对师恩的铭念。
2008年,吕志涛团队通过预应力的技术很好地解决了
南京奥体中心的建筑方要求的不设缝问题。
2012年,吕志涛领衔申报的东南大学“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正式批准建设。
2017年1月11日,吕志涛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吕志涛一生致力于中国结构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建设需要开展研究,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和计算、设计方法。他的主要贡献有:
一、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理论和计算方法
1、1963年,吕志涛发现并开创性地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梁中两类斜裂缝的理论及计算方法(在世界上最早,美国在1963年之后提出),并且成果已为中国国内外所公认。
2、20世纪70年代初,吕志涛在中国首先提出了预应力受弯构件和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的抗剪计算方法,并第一次列入了中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它不仅使抗剪设计更加合理,并且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3、20世纪70年代中,吕志涛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双向偏拉构件计算方法,并列入中国设计规范中。所提出的计算方法,既完善了理论,又可使受力主钢筋节约20%。
4、20世纪70年代后期,吕志涛提出了环形截面受拉、受弯和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曲线和折线预应力筋锚具损失的计算方法等,补充和发展了设计方法。
二、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
吕志涛急国家发展之需,解工程建设之难,从不因善小而不为,也不曾临难而退缩。几十年来,他承担了数十项重要课题,系统研究了现代预应力结构设计和应用中的几大关键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混凝土预应力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吕志涛改进了预应力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使用阶段的设计方法,特别是系统地研究并解决了现代预应力结构设计和应用中的几大关键难题—抗震设计、裂缝控制、部分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以及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计算等理论和应用问题,促进预应力混凝土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并在江苏省乃至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实际应用。抗震设计难题的解决,打破了预应力结构在地震区应用的限制;裂缝控制设计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使预应力筋用量节约15%左右。
吕志涛于1996年首先编制出一本地方性的现代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规程。随后,作为两位主编者之一,新编了中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为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他出色完成国家和部、省级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发展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及计算理论,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建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预应力工程,促进了推广应用。
三、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到预应力钢结构、预应力砌体结构以及旧房的加固、改造和加层工程中,取得重大创新,还提出了旧房拆除的预应力法,拓宽了预应力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动了预应力技术的进步,取得了较大效益。
咨询和设计过上百项预应力工程,并有多项树为典型,经济效益大。如:北京西站主站房45m跨、承重5000吨的主桁架,吕志涛创新地设计采用了预应力钢结构,不仅提高了结构性能,而且节约用钢量1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重点研究并几乎每三、四年推出一、二种新的预应力结构体系。除了他主持设计(研究)的
北京西站、珠海海关大楼、南京电视塔、南京状元楼、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大厦及上海色织四厂等重要工程的关键结构外,还亲自指导了
南京奥体中心、南京国展中心和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等重大工程主体结构设计、试验或验算;为
苏通大桥、
南京长江二桥、
润扬大桥、南京四桥、
泰州大桥等特大型工程担任专家组专家或提供相关的技术咨询,为这些工程的顺利建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注重引进中国国外先进技术,并开展再创新研究
吕志涛分别从日本、法国引进和推广应用加气轻质混凝土(ALC)板技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建筑(PPB)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他为首编制了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墙板设计应用技术规程和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建筑设计应用技术规程(江苏省标准)。同时,吕志涛在中国最早从日本引进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技术并开展了较系统的再创新研究,有力地推动FRP在中国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并卓有成效。
截至2017年1月11日,吕志涛出版专著9部(其中一本获全国第三届“三个一百”创新奖)。
截至2017年1月11日,吕志涛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截至2017年1月11日,吕志涛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国家奖4项)。
人才培养
据2023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吕志涛培养硕士生67名、博士生64名,此外还培养了13名国内访问学者。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大型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总工。
吕志涛带过的学生、他学生的学生,都已经或者正在成为预应力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领军人物。如,学生夏祖明是世界预应力公司VSL(全球最大预应力产品制造公司之一)美国区技术负责人、美国ACI-ASCE预应力委员会委员;学生
戴雅萍是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是全国人大代表;而同济大学
薛伟辰,长江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
郑文忠,浙江大学
赵羽习等均成为所在高校预应力学科的带头人或骨干;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冯大斌、中冶建筑研究院的
曾滨是全国两大预应力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学生
孟少平、
冯健、
刘钊、
吴京等,都是东南大学预应力团队的中流砥柱。
吕志涛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不仅在业务上对学生要求严、标准高,而且非常强调德行养成,希望自己的学生“业务要精、品德要高、又红又专”,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将科研和教书育人相结合,为祖国打造了一支梦幻般的国家预应力技术团队,培养了百余位既有过硬专业知识,又有爱国情怀,有担当精神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吕志涛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个人生活
吕志涛的女儿是
吕清芳,1972年10月生,浙江新昌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竹木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土木工程复合材料分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木材及复合材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吕志涛院士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土木工程教育和科技事业。他努力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五十余载。他学识渊博、为人谦逊、勤恳踏实,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土木工程教育家,深受学生的爱戴。他一生追求科学真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土木工程专家。他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两类斜裂缝理论,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钢筋混凝土双向斜拉计算和抗剪设计方法,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理论,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设计和指导了上百项国家重点工程,组建了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中国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吕志涛院士用不平凡的一生实践了崇高的理想,他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仁爱宽厚、坚韧执着,长期忍受病痛忘我工作,住院期间仍关心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他是值得永远怀念的师长和人生楷模。他的不幸逝世是中国土木工程界和东南大学的重大损失。(吕志涛讣告)
吕志涛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预应力学科带头人。自1958年以来,吕志涛院士及其团队围绕预应力的创新研究和应用,在各个时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构建起中国预应力工程领域的技术理论标准体系,南京奥体平台、南京电视塔(318.5米)、牛首山佛顶宫、苏通大桥(建成时世界第一)、南京四桥(建成时世界第三)、北京西客站、新广州站、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无一不体现吕志涛院士及其团队的汗水与贡献。与此同时,吕志涛院士发展和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体系,在混凝土的众多核心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理论突破。从20世纪末起,吕志涛院士率领团队在建筑工业化领域历经17年的吸收、再创新,使得江苏省在国家的建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吕院士生前长期为江苏省土木事业的发展躬耕力行,做出了巨大贡献。(东南大学评)
吕志涛院士用不平凡的一生倾力教学与研究,他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仁爱宽厚、坚韧执着,长期忍受病痛忘我工作,住院期间仍关心学科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是中国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评)
吕志涛关心学校事业发展,热情扶持奖掖后辈,虽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可只要学校有需、政府有召、企业有求,他总是慨然应允,坦诚直言;对后辈友朋乃至业内素昧平生的人找上门来求助,他总是倾力相帮;他重视激励后学,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奖20万元悉数捐给了他的三所母校(澄潭中学、新昌中学、东南大学)设立奖助学金。他谦逊内敛、待人真诚,宽容宽厚,一生恪守“做事讲真实、做人讲真诚、待人讲真情”,律己甚严,却很少向组织提出个人要求。他勤奋刻苦、安贫乐道,居功而不自傲、奉献而少索取,真正做到了象他自己所说的“要无止境地追求学术,但不要无止境地追求财富”,堪称人之师表,一代楷模。(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评)
吕志涛院士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土木工程教育和科技事业。他努力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五十余载。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一生追求科学真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土木工程专家。他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两类斜裂缝理论,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钢筋混凝土双向斜拉计算和抗剪设计方法,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理论,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设计和指导了上百项国家重点工程,组建了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中国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吕志涛院士用不平凡的一生实践了崇高的理想,他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仁爱宽厚、坚韧执着,长期忍受病痛忘我工作。他的不幸逝世不仅是东南大学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土木工程界的重大损失。(中青在线评)
吕志涛院士是新昌中学的骄傲,是新昌父老乡亲的骄傲!(时任浙江省新昌中学校长王伟勇评)
人物纪念
2007年5月,吕志涛个人出资,在母校
浙江省新昌中学设立了“吕志涛院士奖学金”。
2018年1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预应力学科带头人吕志涛先生病逝一周年。就在这一天,吕志涛院士遗孀王凤英向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捐款100万元,成立“东南大学吕志涛科技教育基金”。与此同时,吕志涛的200多位学生从全中国各地赶来,在表达哀思的同时,也筹集了300万元善款,注入东南大学吕志涛科技教育基金。该基金将以奖助学金、资助高规格学术交流和学科竞赛及支持学生支教活动等方式,激励优秀学子和贫困学生探索科技前沿,促进东南大学以及中国土木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