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石产于汉文化的发祥地——江苏省
徐州市吕梁乡,石因地而得名。吕梁石大都以象形石、景观石和山型石的形象来展示自己,其体大的数米,小的寸许。其中的象形石或像人物或像动物,其造型古朴而又简练,神态逼真又传神,无不充满
蓬勃之气。而景观石,则百态千姿,最为可观,它如船、如楼、如古堡,一般有一、二层,也有的高达七、八层者。
简介
吕梁石,产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南约25公里的铜山县吕梁乡山区。该石主要成分为泥灰岩、灰岩。大约形成于震旦纪,由泥岩及海藻等低等植物复合组成其独特的垒块形态,受自然风化后形成不规则且排列有序的竖型洞穴。石表粘附有一层古色古香的黄土颜色,并渗透其纹理,色彩与洞穴相互层叠,清晰易见。吕梁石形色浑厚,苍古奇崛,有山石的棱角和水石的圆润,融刚柔于一体,是较为独特的石种。
吕梁石石质细腻,肤滑如玉,温润可人,扣之无声。石体大的数米,小的寸许。外观以黄色为主,黑、绿、红等色点缀其间;一般为黄黑相间,黑的是岩石本体,黄的是牢牢附着在岩石上的极细泥沙;带有红色、紫色者属稀少品种,若再具一定形状则为珍品。造型以象形和景观为主,象形者为柱状构造组成的垒块形态,似人物、动物、葫芦等;似景观者多呈层状,构造形态往往成柱状隆起。
吕梁石产地一带山区系古代泗水与黄河汇流之处。吕梁石千奇百怪的形状,是由惊涛浊浪千百年来不断地冲刷侵蚀而形成的,蕴藏在吕梁的虎头山、牛山、雾山、大黑山、瘸山、花山、鹅山、红山等诸山峰上。白楼、圣窝、三黄、萧庄等村庄均有石农采石,尤以白楼、圣窝二村为多,始采已十几年。石农采石多在十一月底至来年清明的农闲季节,有的深翻自家土地寻觅,有的进山挖掘。吕梁石不如灵璧石细密坚实,裸露于地表的大多风化厉害,石质较疏松,于地下一、二米或更深处挖出的,质地则相对较好。吕梁石采回后,需先清理、剔除附着在石头表面和洞穴中的泥沙,有的要用清水反复刷洗,直至显露出原本石质,方可配座欣赏。
发现
十数年前,当第一块“吕梁石”走到徐州石友的面前,它的黄、绿、紫、黑等色的相互混合体和多层孔洞的宏伟英姿立刻迷倒了无数的爱石者,从此“吕梁石”的美名便插翅般地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产品特点
吕梁石石质细腻,肤滑如玉,温润可人,扣之无声。石体大的数米,小的寸许。外观以黄色为主,黑、绿、红等色点缀其间;一般为黄黑相间,黑的是
岩石本体,黄的是牢牢附着在岩石上的极细泥沙;带有红色、紫色者属稀少品种,若再具一定形状则为珍品。
造型以象形和景观为主,象形者为柱状构造组成的垒块形态,似人物、动物、葫芦等;似景观者多呈层状,构造形态往往成柱状隆起
,百态千姿,最为可观,构成如船、楼、古堡、石窟状等,一般为二至四层,多的达七、八层,每层带石窟皆呈透状,幽洞排列有序,恰似千年古堡或敦煌石窟,其石窟多呈黑色,其余为黄色,窟的直径有三至五厘米。似山形者,呈峰、崖、凹壁、石檐等状,怪模怪样,峰崖高低错落、远近变化自然。其避雨石,石体一侧向外伸出,下能避雨,故名,亦俊险无比,如神仙闲居,灵气横生。
巧
吕梁石,有的玲珑剔透,极尽“漏、透”之能事;有的淳朴厚重,呆中藏巧。上图《吕梁石》即是一块厚重之石,乍看,无特殊之处,如圆柱一般,可是当你调好奇石的角度,忽然发现,一颗如绿豆般大小的眼睛正在与你对视,这就是吕梁石的“巧”。
包容性
其实,吕梁石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它的包容性。从整体上看,它是山石,而从局部看,它又像水石。山石的棱角和水石的圆润,可以同时显见在一块吕梁石上,这在中国面世的奇石中,也是少有的。它既粗犷又内秀,既袒露又含蓄;既有北方人的霸气,又有南方人的柔和。如此地相得益彰,不能不让人惊叹造物主的神奇;如此和谐、完美地将阴与阳、柔与刚融合在一起,这又是何等的力量和心胸!
形成原因
吕梁石的成因极其复杂,该石主要成分为
泥灰岩、
灰岩,大约形成于
震旦纪,由泥岩及
海藻等低等植物复合组成其独特的垒块形态,受自然风化后形成不规则且排列有序的多层竖型洞穴。吕梁山在
造山运动时,被挤压出了许多折皱,致使石面凹凸不平。自上古至
明代的几千年中,
黄河南北徒移,行踪无定。南徒后夺涡、颖、睢、汴、泗水与淮水(河)而入海。就在黄河南徒的水道上,徐州东南30公里的吕梁、房村口汇于泗水东流,形成大洪,史书称为吕梁洪。春秋时期,孔子曾驻足吕梁洪边,目睹“悬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的壮观景象,留下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吕梁洪水不断地冲击着吕梁石,使本来折皱较深的石纹,在洪水的反复冲击与风化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
洞穴状态。这些布满了洞穴的奇石,尤以吕梁乡白楼村的黑山、东山、西山和牛犊山所出的发育最佳。吕梁山特有的吕梁石,因其蕴涵着古老文化的气息而越发显得浑厚苍劲。
分类
中国出土的奇石大体上可分为水石和山石两大类,而吕梁石就属于山石的范畴,它是中国继灵璧石之后出土的最具象形的一个石种。
意义
吕梁石的出现,不仅弥补了灵璧石的不足,而且又使象形石的形象更加的辉煌。大型的吕梁石形态如船似楼、层层石窟排列有序,尽显劈波斩浪、叱咤风云的气势。而散落在山坡上的小吕梁石,则姿态象形写意,外型生动丰满。
规划
改革开放之后,吕梁农民受到徐州奇石爱好者的影响,忽然发现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山区居然蕴含着数不尽的“金矿”,当第一个“先行者”用往日的无用之物换来钞票时,霎时间,挖石之风骤然而起,从此“用石头换钞票”的故事在吕梁山区的村落里口口相传不绝于耳。金钱的效应激励着挖石的农民,冬日里的吕梁风景区,山坡上、大田里布满了大大小小无数个坑穴,乡亲们操纵着重型吊车、挖掘机及精巧的细钢钎、小铲刀纷纷在自家责任田里或承包的荒山上挖掘吕梁石。人们在采挖吕梁石的同时,而
山体和
植被也遭到了灭绝性的破坏。当采挖和收藏者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吕梁石”身上,无所顾忌之时,徐州市政府却以战略家的眼光将吕梁山区列为市级风景区进行
规划并造福于人民。
而如此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旦因采挖吕梁石而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毁于采挖之中,必将成为历史上的遗憾。
启示
有时候,你面对吕梁石,总有一种面对“
大智若愚”之人的感觉,它总是得让你费些心思。“大智之人”和“大智之石”,可能都有一种共性,就是“藏巧露拙”,这可能也是吕梁石给人们的启示吧。
相关评价
吕梁石,诞生在汉文化发祥地,千百年来深得帝王灵气的呵护,在
奇石大家族中,越发显见其皇家风范。这里,我们且不说它的气势恢宏,也不说它的刚柔相济,单单一张“帝王黄”的面孔,就足以令人折服。至此,人们或许才能体味出它的一点神韵;其实,吕梁石深厚得很,你不花费些光阴、不用心去贴近,确实是很难参透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