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梅笙(1889年—1966年),宜兴县蜀山双庙里人,习惯上尊他为“梅先生”。
人物生平
吕梅笙在龙门师范毕业后,就担任宜兴县东坡小学校长。吕梅笙等深夜编印《励进月刊》,出版者是“励进社”,组织成员有
潘梓年、
李旸谷、程伯威、路洞曾、路西庆、钱雨琴和储季刚等。他们自己编写,自己刻印。文章内容大都是交流教学经验,相互策励,共同进步,以办好教育为宗旨。
吕梅笙那时就主张教师既要教书,又要教人,并且带领学生练好身体,要求学生成为栋梁之材。虽当时教学内容陈旧,教师教学一般是满堂灌,体育运动的条件也很差,但就当时全县小学教育来说,东坡小学学生的成绩是比较好的:考进高一级学校的较多,在社会上也常常名列前茅,这些都无不和吕梅笙的心血有关。
吕梅笙有一夙愿,想邀集几个志同道合者办所中学。1928年春,征得程伯威、路洞曾、程叔迈、钱凤绾等的赞同,办起了“精一中学”。在吕梅笙和程伯威的主持下,组织了校董会,吕菡笙为主席校董,
徐悲鸿、贾果伯、沙彦楷等十多位知名人士和五个创办人为校董。他们积极帮助学校办理立案,筹募经费,添建校舍,增购设备等。
精一中学创办后,吕梅笙担任校长,并亲自兼教一班语文。他主张校长、主任都应当兼课。并且要求教师对学生如父母对子女一样,亲如家人,要求学生对教师象子女对父母一样,听从教导。把“亲爱劳苦”作为校训。礼堂前布置着吕梅笙亲撰的一副对联“亲其师,爱其友;劳乃体,苦乃心。”吕梅笙办学,且具民主作风,凡学校重大问题和教学工作,总是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召集全体教帅进行讨论,然后作出决定。
吕梅笙非常重视体育锻炼,认为功课负担越重,越要加强锻炼,要求全体师生黎明即起,参加体育活动。他自己身体力行,天天和学生一起跑步做操。课程表内除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外,还加设国术课一节,清县国术名手周银福任教,课余还有许多教师和学生自动地跟他学。由于学校重视体育,对促进师生身体健康,提高运动水平起了显著的作用。
吕梅笙热心教育,爱校如家。他要求所有教师住校
膳宿,自己除星期天有时回家外,没有重要事情从不回家。他认为学生不能脱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每时每刻地进行。
吕梅笙廉洁奉公。解放前,他任校长三十多年,和一般教师一样,除领规定薪水外,从来公私分清,不享受任何特殊待遇。
抗战开始,宜兴沦陷,学校被迫解散。吕梅笙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程伯威,路洞曾等老师在抗战中,无寸无刻不为恢复精一中学而竭尽全力。抗战开始时,辗转到上海,费尽心血,克服重重困难,与省常中合并复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形势更为恶劣,学校又告解散。旋回宜兴,又谋于胥井燕山复校,结果均因日寇扫荡,而成泡影。抗战胜利后,他当时虽任东坡中学校长,但仍为恢复精一中学奔忙,设法恢复校董会,与原创办人同心协力,各方捐募,修葺校舍,增购设备,延聘教师,招收学生,于原址复校。他不辞辛劳兼任两校校长,而只在一校领薪水。三年里,披星戴月,奔走城乡。
宜兴解放前夕,社会上攻击、诽谤共产党的谣言很多。但吕梅笙等精一中学几个创办人以切身的经历认为,共产党是为国为民的,表示拥护共产党,并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要求大家坚守岗位,积极护校,迎接解放。1949年4月23日宜兴解放。吕梅笙那时虽已年逾花甲,但仍和师生们一起,载歌载舞,热烈地庆祝宜兴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吕梅笙在政治上获得新生。1950年1月,他被委任宜兴县第一中学校长。1956年当选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分管教育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参加人民政协的活动,被推选担任县政协副主席。他十分重视老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坚持双周学习制度,组织老年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学习。在他的具体主持下,得程伯威老师的协助,编印了《葵藿诗刊》(注:取义葵藿亲太阳)共18期,反映了知识分子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情操。并和程伯威老师等组织了“宜兴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了不少文稿,正准备出刊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所有的文稿全部被毁。
吕梅笙从1956年至1966年担任副县长分管教育工作期间,以古稀之年,不遗余力,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他曾深入林场职业中学、红塔农中等检查工作,和教师促膝谈心,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安心工作,齐心协力办好职业学校,培训技术干部,为建设祖国培养人材。他非常重视师资水平的提高,每学期定期组织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古典文学讲座,并亲自讲课,这对提高各校语文古典文学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