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澎
那特艺术学院院长
吕澎,1956年出生于重庆。1977—1982年在四川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读书;1982—1985年任《戏剧与电影》杂志社编辑;1986—1991年任四川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1990年—1993年任《艺术 · 市场》杂志执行主编;1992年为“广州双年展”艺术主持;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5—201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2011—2014年任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现为那特艺术学院院长。
艺术简历
2009年,53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策展人(联合策展人阿基莱·伯尼托·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2010年,“改造历史:2000-2009年中国新艺术”策展人。2010年,伦敦Louise Blouin Foundation “溪山清远——中国当代新绘画”策展人。2011年,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主办的“溪山清远——中国当代新绘画”策展人。2011年,“201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兼当代艺术展策展人。2013年1月,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溪山清远——流觞故事:中国当代新绘画”策展人,5月,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历史之路”策展人(联合策展人阿基莱·伯尼托·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7月,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塔莫妮卡艺术中心主办的“溪山清远——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型”策展人。2015年,10月,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绘画] PAINTING:贰拾X20”策展人。2016年,11月,南京百家湖美术馆第三届南京国际美展“HISTORICODE: 萧条与供给”总策展人。以及数个中国当代艺术家个展的策展人。
主要著作
出版
《欧洲现代绘画美学》(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999年再版)
《艺术——人的启示录》(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20世纪艺术文化》[与易丹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现代艺术与文化批判》(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与易丹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艺术操作》(成都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增订版、新星出版社2013年第三版)
《艺术史中的艺术家》(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美术的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与易丹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
《20世纪中国美术编年史:1900-2010》(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Fragmented Reality --Contemporary Art in 21st-Century》(Charta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与孔令伟合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20世纪中国艺术史》英文版与法文版(Somogy 出版社2013年版)
《如何学习研究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吕澎自选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血缘的历史——1996年之前的张晓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译著
《塞尚、凡 · 高、高更书信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再版)
《论艺术的精神》W. Kandinsky's The Spirit in Art,(康定斯基)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风景进入艺术》K. Clark's Landscape into Art, (肯尼斯 · 克拉克)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等。
主持活动
1992年为“广州双年展”艺术主持;
2009年策划威尼斯双年展特别机构邀请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
2010年策划在北京举办的“改造历史”展览。
2011年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策划“2011成都双年展”
艺术评论
《捍卫新艺术史-吕澎艺术史写作与策展研究》前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吕澎就从对西方艺术史的翻译和介绍转向了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研究,他的三部艺术史(《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21世纪中国艺术史:2000-2010》)连同他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共计修订三次,后又以英文及修订英文版、法文出版)以及其他相关著作,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绕不开的重要历史文献。在评述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初版时,艺术史学专家邵宏这样写道:
由于吕著叙述的是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事件,因而作者有意凸显了这一时期中国艺术与政治的紧密关系;但除此之外,作者也对艺术事件的社会关联性反应表现出高度的重视。这种作史态度使笔者联想到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阿诺尔德·豪泽尔(Arnold Hauser),及其最野心勃勃与最受批评的《艺术的社会史》(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1951)。吕澎的经历与豪泽尔有着容易使人联想的相似特征:吕大学时的专业是政治学,毕业后即对艺术史写作和翻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至今他仍是艺术史领域里为数不多的著作等身者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也是因为体制的原因而成为了艺术学界著名的编外人员。然而,我们在“85思潮”和“广州双年展”这类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艺术事件中,无不见到吕澎极富鼓动力的身影。另一方面,作为西方艺术的爱好者,我们一直阅读着吕译的《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集》、克拉克《风景进入艺术》、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蒙克评传》和《达利评传》等。同时,吕1992年出版的《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和200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因其即时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了我们这一辈所经历的艺术事件而成为我们反复诵读的经典。2001年,吕澎投在范景中教授的门下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并于2004年以对两宋山水画的研究为学位论文完成学业。也就是在获博士学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吕澎又给我们奉献出这部鸿篇巨制——《20世纪中国艺术史》。从吕澎训练有素的中西艺术知识的双重背景来看,他这部巨著的目的和方法却不同于豪泽尔的《艺术的社会史》。
吕澎的艺术史填补了艺术史学界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史领域里的空白,尤其是在世界新史学活跃的近二、三十年来,吕澎的著作成为新史学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范例。现在,吕澎的著作已经成为国内专业艺术院校的主要教科书(同时,他的著作也已经成为欧美国家一些大学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参考教材),他的艺术史观念和史学成果已经成为艺术史专业的学生和专业学者研究的对象。
吕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方法调整了人们将8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同二、三十年代早期中国艺术家向西方学习进行简单类比的粗糙逻辑,尤其是,吕澎建立了一个适合于分析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史的方法论框架,他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用一种问题的链条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综合分析的历史问题逻辑,完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形状”。
出于对历史与理性的尊重,吕澎也以怀疑主义的立场对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最为严重的现象进行追问,这些追问不仅仅是要在历史叙事上增添内容,而是从更深的质疑中重新获得关于艺术史,进而是关于历史的重新定义。吕澎将历史视为一团让人迷惑而待解的烟云,但他又从另一方面却从未放弃改造和重新阐释历史的努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吕澎意味着一个正在开启的艺术时代,正是由于他的行动与他的历史书写的不完满性和生效性,有力地呈现出1980年代以来艺术世界和社会历史的流动,并暗示着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在当代艺术领域,罕有人能够像他这样,以如此丰富的侧面呈现和反映整体运动的机制。
吕澎是一位艺术史家,同时也是当代艺术领域最彻底的行动者,他始终平静地接受着不彻底和不完善的历史。对于行动者来说,为他的行动寻找本质主义的解释,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命运推动他们朝着不可逆的轨道前行,任何本质主义都将在波涛中粉碎。同时,吕澎在他的历史写作的实践中也渐渐成为一名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在1980年代阐释先锋艺术,在1990年代推动艺术市场,理解和实践着艺术操作的内在法则;在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他提出“改造历史”;进而,当大多数人还沉醉在中心主义的迷梦中没有清醒时,2012年的吕澎又率先开始探求始终未被任何力量泯灭的中国气质,他以“溪山清远”作为新的历史问题以及书写的起点,这有力地表现出他总是在问题的两极建立不断延续的历史链条,其构筑力难以阻挡甚至望尘莫及。的确,在吕澎的生涯中,曾经产生过无数与中国当代艺术史交织相映的重大实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以为,吕澎的历史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关联紧密的词:反本质论,艺术操作以及合法性。吕澎的终极目的是完成他这个时代的当代艺术的历史合法性,他通过在之前的历史写作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溪山清远”文明含义的重新发掘,努力尝试建立起全新的艺术价值,新艺术的合法性运动的精神之源也同样在于:重新挖掘和发现古典文明的气质与情怀,这与瓦萨里时代几乎如出一辙。
参考资料
吕澎.新浪收藏.
“改造历史”打造全新展览模式. 上海证券报.2010-05-08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7:40
目录
概述
艺术简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