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炳奎
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吕炳奎,(1914年1月3日-2003年12月10日)出生于嘉定外冈。15岁时吕炳奎拜师学习中医药学,19岁开业行医,具有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经验。1938年,吕炳奎弃医从戎,参加革命,变卖家产组织嘉定外冈游击队。1939年7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吕炳奎为民族的解放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吕炳奎受命在国家卫生部成立中医司,保护、传承、发扬中华医药宝库。吕炳奎开办中医学校,组织编纂中医教材,筹建中医院,创立的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培养了三万多名中医人才。吕炳奎被称为“中医司令”,是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
人物生平
吕炳奎(1914—2003),上海嘉定人。15岁时拜师学习中医药学。19岁开业行医,具有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全面抗战爆发后,自发组织外冈抗日游击队,打击日伪军。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冈游击队编入江南抗日义勇军后,任义勇军第三路第三支队支队长。但在日伪军的“围剿”下,部队难以开展活动。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指示,于1940年1月间前往青浦重组抗日武装。5月,任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第三支队副支队长。1941年秋,任中共路南地委委员兼军事部部长。为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8月率部渡过钱塘江到达慈(溪)北。同时,成立浙东军政分会,任书记。1942年8月,受中共浙东区党委委派,到三东(奉化、邹县、镇海三县东部地区)筹建三东工委。11月,成立三东地委,任书记。1943年2月三东地委改为特派员制,任中共三东特派员。曾领导海防大队开展海上抗日游击战争。后因三东地委撤销,调到浙东行署工商局工作。1945年9月,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在海上作战中负伤。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鸿基贸易公司总经理,华中工委海上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海防纵队政委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共上海松江地委委员、专署副专员,松江市市长,苏南区党委统战部部长,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秘书长,省卫生厅厅长,卫生部中医司(后改中医局)司长等职。曾在南京创办全国第一所中医院和第一所中医师资学校,并组织编写全国第一套系统的中医教科书;曾主持起草《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得到毛泽东批示。1978年至1982年为卫生部党组成员。还曾担任医药卫生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等职务。是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11月离休。晚年创办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积极培养中医人才。2003年12月10日逝世。
人物事迹
从中医师到战士
吕炳奎于1914年1月3日出生在嘉定区望新镇杨甸村的一户普通农家,幼年染上黑热病,生命垂危,父母四处求医无助,幸遇一个走访郎中诊治,化险为夷。神奇的中草药激起了小炳奎无限的遐想,他从此立志学医,悬壶济世。
他在高小毕业后,就拜嘉定名医汪志仁为师。汪志仁精通内、外、妇三科医理大方脉,擅长治疗伤寒热病和咽喉各科,医德高尚。吕炳奎随师5年,白 天坐堂、抄方、号脉,晚上刻苦研读医文,孜孜不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岁时,他正式挂牌行医。并在外冈镇和望新镇几家中药店应诊。他为自己制订了医训:“医为仁术,以仁爱之心,救死扶伤,扶贫济困,善心善意为病家服务。”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技高超,行医4载,已在嘉定中医界崭露头角。1933年,嘉定疾病流行。当时有个3岁的小孩高烧惊厥,病情危急,家人准备料理后事。热心的邻居请来了年轻郎中吕炳奎。只见他三指一捏,随后开了几剂小药,留下几贴黑膏药,并用银针在病孩肢端快速用穴,临走说了声“不碍事了”。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同年11月12日,嘉定全境沦陷,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吕炳奎的父亲吕爱生被国民党的溃军拉夫去摇船, 劳累过度死于阳澄湖畔。面对国仇家恨,血气方刚的吕炳奎以行医防身为名,典屋当田,收购了国民党散落的十余支步枪、一支手枪和一挺机枪,在原壮丁分队的基础上,组成了“杨甸民众自卫队”。他们放哨巡逻,保境安民。他们在朱家桥镇捉拿干尽坏事的汉奸徐朴民、刘世民,并就地处决。上海近郊一时盛传“嘉定城外出了一支抗日锄奸的队伍。”吕炳奎成了远近闻名的外冈游击队队长。
1939年4月,吕炳奎的队伍与新四军叶飞部队会师,改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吕炳奎任队长。同年7月,他在青浦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指挥的部队转战于嘉定、太仓、宝山、青浦、昆山、苏州、常熟等地,屡建战功,队伍也越打越大,他成了这一带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解放战争中,吕炳奎奉命北撤,在长江口启东附近,与国民党军队遭遇激战,打伤了左腿,终身伤残。
重入杏林创新业
解放后,吕炳奎先后担任中共松江地委委员兼松江专员公署副专员、中共苏南区统战部副部长、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
1954年春节前夕,中共江苏省委主要领导邀请南京市各界专家共进年夜饭。席间很多人感叹,作为国粹的中医,人才匮乏,师资短缺,担心后继无人。这位领导同志端着酒盅走到吕炳奎的前面,向大家介绍说:“咱们新四军中藏龙卧虎,吕部长就是名医出身,名符其实的‘中医司令’,前些年兵荒马乱,身不由己,现在应该归队了。”专家们齐声赞同办一所中医院及一所中医学院,一致推举吕炳奎担任院长。吕炳奎激动地表示:“我愿意重操旧业,一辈子为中医事业而奋斗。”他毅然抛开了已有的地位、名望、待遇及从政的个人前途,重返医门,担任了江苏省卫生厅长兼党组书记。
在吕炳奎的筹划下,新中国第一家中医学院——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建立了。从校址的选择,师资的安排,直至教学方法,他都亲自过问。200余名中医师资从该校脱颖而出,成为后来全国名中医院校的骨干教师。他亲自主持编写中医教材27种,积累了中医教育的成功经验。
为中医事业请命
1956年,吕炳奎担任国家卫生部中医司司长,上任伊始,立即着手筹建北京中医学院,亲自落实建院经费,选定校址。学院无教师、无教材、无法进行正常教学工作。吕炳奎又匆匆赶往南京,调教师,借教材,终于使中医学院走上了正轨。
在吕炳奎的精心组织筹划下,全国遍地开花,纷纷办起了中医学院,至1960年,全国已有23所中医学校,一大批中医人才茁壮成长。
1962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困难,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精简,高等院校要砍掉40%,全国的中医学院将从23所精简到5所。吕炳奎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连夜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据理力争,陈述中医学校的特殊情况,要求保留全部中医学院。他的建议得到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周恩来专门为此作出了决定“中医学院的问题再考虑”,终于使全国23所中医学院全部保留了下来。
1962年底,针对中医院校毕业生的中医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任应秋等5位中医老教师写成建议书,由吕炳奎修改后,上书卫生部,建议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这就是著名的“五老上书”。事后,意见并未得到采纳,吕炳奎被扣上了“反对用现代科学工具研究中医”等帽子,蒙受不白之冤。在十年动乱中,造反派把“五老上书”作为大毒草批判。
十年动乱开始后,卫生部中医司被取消,代之以“中西医结合办公室”,中医面临消亡的境地,吕炳奎被打成“五老上书”的黑后台,被造反派打断两根肋骨,关进牛棚。
一片丹心献岐黄
十年动乱结束后,吕炳奎复职。复职后的他立即调查研究,起草了一份关于对中医工作认识和建议的书面材料,新华社作为“动态”直送中央政治局。中央领导人认为吕炳奎的意见很好,就起草和批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中央文件,即1978年中发56号文件。
1982年,经吕炳奎策划,全国中医学院和中医医院工作会议在湖南衡山召开。根据吕炳奎建议,会议明确“中医学院须成为培养中医人才之学府”,“中医学院须体现中医优势、中医特色”的指导方针。
同年,他又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座谈会,研究整理出版中医古籍的选题,落实中医古籍的具体出版事宜。之后,一部部传世医药名著得以顺利出版发行,广为传播。
吕炳奎还与原卫生部长崔月犁等人创办了“中国民间中医研究开发协会”及“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为中医事业培养大批后继人才。
1994年,吕炳奎在北京收徒,弟子是河北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原石家庄中医精神病医院院长李浩。据说,李浩的中医学术思想、诊疗技艺和立志弘扬祖国中医 文化的精神颇受吕炳奎的赞赏,欣然收为弟子。
亲属关系
子女:吕嘉戈吕嘉民、吕嘉玲、吕嘉卫
后事
2003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2004年3月28日,被誉为“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中医司令”的卫生部原党组成员、中医局局长吕炳奎的骨灰安葬于长安墓园。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1 13:0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