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铭康:作家、文艺评论家。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广东新会人,1943年生于上海,1950年底定居青岛。
简介
吕铭康,广东新会人
人物生平
1943年生于上海,1950年底定居青岛。
从小喜欢京剧花脸,1956年即登台演出。而最酷爱的则是文学创作与文艺评论。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1984年调入青岛市经济委员会担任干部高等教育教务负责人。
1993年至2007年,一直担任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以京剧为主的戏曲节目主持人(完全是采编播一体),达14年。其间,还曾兼任青岛电视台《今日青岛》栏目专题片编导和青岛有线电视台经济深度报道节目编导、主持,共200余部电视专题片。2004年,为青岛电台创办一档直播的广播文艺访谈节目《文联之声》,担任主持与编辑。他参与编导或主持的广播与电视节目,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的各种大奖。1999年至2000年,还兼任过《老年生活报》副刊编辑。
吕铭康从小喜欢京剧,酷爱花脸艺术,经常一展歌喉,高唱《坐寨》、《姚期》、《铡美案》、《黑旋风李逵》等剧目的唱段。他从1993年始即在青岛广播电台直播主持京剧节目,历时14年之久。如今他虽已65岁,却是退而不休,为撰写此书而走遍天南海北,广泛搜集材料,多历艰辛而终有成果,委实不易。
青岛拥有众多京剧戏迷和票友,吸引了许多京剧前贤来这个“大码头”演戏献艺。“
四大名旦”、“四大须生”、
周信芳、
唐韵笙等京剧大师都多次来青岛演出,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早在80多年前,青岛就已票房林立、人才辈出,不少名票下海后,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出众才艺。1959年,
言少朋、张小楼伉俪在青岛振兴了几乎失传的言派老生艺术,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反响。青岛与京剧的渊源,很深很厚,很值得一写。
吕铭康与青岛极有缘,我与青岛也极有缘。1950年夏,先父尚小云先生带着刚成立的尚小云剧团去青岛演出时,十岁的我就是在青岛徳县路的馅饼粥饭店正式拜
陈富瑞先生为师、学唱花脸的。第二年我登台的第一出戏《御果园》,也是在青岛演出。从那时屈指算来,已有近60年了。我对青岛自然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这些年,我有机会常来青岛演出,与青岛票友们有了较为深入的接触,深感青岛的京剧艺术氛围是很浓郁的。尤其是2006年底,我与梅葆玖、
李鸣岩、
叶少兰应邀前来参加隆重的收徒仪式,真切感受到青岛戏迷票友的热情,感受到青岛市委、市政府对于京剧艺术的重视和投入,为之深深感动。
进入新世纪的京剧艺术,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鉴于京剧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现状,我们首先须对它进行保护、继承。有了良好的保护和继承,方有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坚实基础。京剧要与时俱进,要开拓创新,必先在继承的基础上、遵循京剧的艺术规律来进行。对京剧的保护,涵盖许多方面,包括对京剧艺术史料及文物的保护、对传统京剧剧目的保护、对老一辈京剧名家的精湛艺术、特技绝活的保护等等。《青岛与京剧》一书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在第一个方面。
繁荣、发展新时期的京剧艺术,既要靠京剧界本身的内动力,也要靠全社会的外动力。这两股力量的融合无间、协调一致,能为京剧艺术的未来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京剧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对此,我与吕铭康先生同样充满着信心。
作品
自1965年始,一直在各报刊发表作品(除创作外,还有许多影视、京剧等文艺评论文章)。现已出版两本个人散文集《缘分》(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求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并著有:《青岛与京剧》(青岛出版社,2009年)和《青岛京剧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近年来,已主编《2000青岛儿童文学选》(中国文联出版社,获团中央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2003青岛儿童文学选萃》(中国文联出版社)、《青岛新童谣选》(中国文史出版社,获华东地区校外教育一等奖)、《行走在市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等书。并与著名散文家许评共同主编全国性的《新世纪艺术散文选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年底起,吕铭康所著《青岛与京剧》正在《老年生活报》连载。
为吕铭康所著《青岛与京剧》作序
《青岛与京剧》序
我的好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文艺评论家吕铭康先生所著《青岛与京剧》一书,即将由青岛出版社出版。承他热情相邀为此书作序,我欣然接受了。
吕铭康是广东新会人,生于上海,在青岛生活长达58年。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还是一位作家,曾创作许多散文与儿童文学,出版过两本散文集,主编过全国性的《新世纪艺术散文选粹》等书;他主编的《2000青岛儿童文学选》曾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