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笛歌
唐代刘长卿诗作
《听笛歌》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听笛留别的诗作深刻描绘了诗人远谪异地的孤寂愁苦之情,诗以“愁”为核心,交织着望月思乡、离筵别席、凄苦笛声等多重意象,展现了迁客对故土的眷恋、对离别的哀伤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层层递进,情感凄婉动人,令人感同身受。
作品原文
听笛歌
留别郑协律⑴
旧游怜我长沙谪⑵,载酒沙头送迁客⑶。
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
横笛能令孤客愁,渌波淡淡如不流⑷。
商声寥亮羽声苦⑸,江天寂历江枫秋⑹。
静听关山闻一叫⑺,三湘月色悲猿啸⑻。
又吹杨柳激繁音⑼,千里春色伤人心。
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⑽。
明发与君离别后⑾,马上一声堪白首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留别:留诗告别。协律:官名,即协律郎,正八品上,属太常寺,掌校正乐律。
⑵旧游:旧时好友,此指郑协律。
⑶沙头:突出伸入江中的沙滩。迁客:诗人自称。
⑷渌波:清波。渌,清澈。淡淡(yǎn):水来回动荡的样子。
⑸商声、羽声:五声中的两种。官、商、角、徵、羽五声是中国古代划分的五个音级。古人以五音配四时,商为秋声,其音凄切;羽为冬声,其音悲苦。寥亮:声音清彻响亮。
⑹寂历:幽寂冷落。
⑺关山:关隘山川。汉乐府《横吹曲》有《关山月》曲,内容多写征人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别离。
⑻三湘: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名三湘。此泛指今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
⑼杨柳:即《折杨柳》,多表现伤春悲离之情。激繁音:指乐声激动繁密。
⑽曲尽:乐曲吹奏完。
⑾明发:明天出发。君:指郑协律。
⑿马上:骑在马上。一声:指临上路相互告别的话语。堪白首:极言愁苦,能使人头发尽白。
白话译文
老朋友可怜我被贬谪到长沙,于是在水边的沙洲上载酒前来为我送行。
望着天涯明月泪水沾湿了衣裳,这江上又是谁在吹奏那令人断肠的笛声呢?
横声能勾起漂泊他乡的旅人无尽的忧愁,伴随着来回流动的碧波,仿佛连流水静止了。
笛声中商调高亢清亮,羽调凄苦哀怨,映衬着秋日里空寂的江面与江边的枫叶。
静静地聆听着《关山月》的曲调,月色之下的三湘大地,悲鸣的猿声更添几分凄凉。
又吹起了《折杨柳》的曲子,繁密急促的音符,如同千里春色却又伤人至深。
这笛声随风飘散不知最终会落在何方,唯见一曲终了只余下深深的平湖在夜色中静默。
待到明晨与你分别之后,马背上的我将独自踏上旅途,告别的话语足以让青丝变白。
创作背景
这首听笛留别的诗作大约是至德三载(758)刘长卿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尉前往贬所途中经长沙时所作。一本将题注五字“留别郑协律”作诗题,郑协律即一位姓郑的协律郎,生平事迹不详。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远谪异地,心情愁苦郁闷自不必说,望月思乡,本来就泪沾衣襟,在离筵别席上,再听到凄苦的笛声,就益发令人悲戚。诗人心中寸寸是愁,笛中之曲声声是愁,笛声中有的只是三湘月下深山中猿援凄厉的长啸,有的只是千里春色中令人伤心的别离。这笛声不仅令诗人肠断,也感动了江中的碧波,使它们沉入哀痛,忘记了流走,江上的夜空因之显得更加幽寂冷落,江边的枫叶因之越发增添了悲凉的秋意。笛声随风飘散,曲终之后,那江上的一片深沉幽寂,显示悲哀还在诗人心中凝积,想到明天就要和故人分手,从此天涯孤旅,前途未卜,后会难期,那临别的一声“珍重”,真要使人头发变白。诗作围绕一个“愁”字,笛声愁,迁客愁,笛声触发、增添了迁客之愁,迁客因悲愁而益发能感知笛声之愁,全诗笼罩着一片悲愁气氛,凄婉动人。
名家点评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风格优入盛唐,读之始爽恺。评诗失此,便非金刚眼矣。“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正合此语,佳。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凄清摇荡,如此风格自好。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引明代蒋春甫:遂有意外奇隽之语,中唐如此,虽巧庸何伤?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此文房贬南巴尉时所作。起叙郑送己,因而闻笛;次咏笛声,凄清凛烈;又次即笛曲之妙,能伤人心;末即笛终恍惚情景,以致别后之悲。篇法整饬,词意探至。
明代邢昉《唐风定》:悠扬淡沲,铿锵曲折,得王、李法。
清代乔亿《大历诗略》:音韵悲凉,尤妙于短歌中写得繁会丛杂,如闻入破。
作者简介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6:4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