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修(1918~1995),我国著名电子学家、教育家。生于福建泉州市。曾历任
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设备教研组主任,无线电接收教研组主任,无线电研究所副所长。他是我国首批经国务院批准的博士生导师,是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和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人之一。他终身从事通信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通信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物生平
1918年2月10日生于福建泉州。
1936年吴伯修毕业于泉州培元中学,后在永春崇贡中学执教两年。
1938年考入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
1942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历任桂林的中央无线电厂工务员、昆明的国际电台工程师、台湾的台北电信局技术员、台湾基隆海岸电台工务课长等职。
至1946年冬受聘担任厦门大学电机系讲师;
1951年初晋升为副教授, 并任该系无线电专业教研室主任。
1953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 吴伯修率厦门大学无线电专业的全体师生并入南京工学院组建无线电工程系,与钱凤章教授共同创建并主持“无线电通信与广播”专业,他是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的创建人之一,从此,他执教于南京工学院和更名后的东南大学的无线电工程系直至溘逝,长达42个春秋。吴伯修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无线电工程系,历任无线电设备教研组副主任、主任,无线电接收教研组主任,无线电研究所副所长;
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
1961年南工首批内招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
1962年至1991年一直担任民盟南工或东南大学支部委员、支部副主任、总支副主委和民盟江苏省委委员等职务;
1978年晋升为教授,后成为我国首批经国务院批准的博士生导师,也是全系第一位且当时唯一的博士生导师。
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5年2月10日晚上10时逝世, 可谓生死同一日,享年77岁。
人物贡献
科研、教学是吴伯修一生兢兢业业从事的主要工作。
在科研方面,他一生拼搏,长期从事通信理论的研究和各种通信设备的研制,早年以信息理论和调频技术见长,晚年则潜心研究保密通信和移动通信。他生前始终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多次出席通信界国际会议,应邀出国访问和讲学,领头创建了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为后来的“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科研成果多多,仅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光华基金二等奖1项,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是吴伯修呕心沥血几十年的一贯追求。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尤其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他致力于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他的学生中,有像谈振辉等担任重点大学校长、副校长职务的, 有像李正茂等担任大型企业领导的,有在国外成为知名学者的,而更多是分布于我国经济建设各个领域成为专家、教授的。
吴伯修教授论著颇丰。他本人或和他指导的学生一起,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他本人或和同事、学生一起,著有《无线电接收设备》、《信息论简介》、《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论基础》、《调频技术理论及新进展》、《信息论与编码》、《通信保密系统》等教材和专著。这些论著对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在国际同行中也享有声誉。
他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曾任中国通信学会理事、江苏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通信学会副理事长、电子工业部无线电通信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EEE的高级会员;他是江苏省第五届和第六届政协委员。在这些职位上,他都做出了卓著成绩。
人物纪念
2018年2月10日,东南大学举办“无线通信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纪念吴伯修先生百年诞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利剑到会致辞,高度评价吴伯修先生为我校通信相关学科创建做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