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华
著名版画家
吴光华(1933— ),著名版画家。 1933年生于江西东乡,曾用笔名:牧也、笑也、牧春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擅版画、年画、国画及篆刻。
艺术简历
吴光华幼年时即对美术产生浓厚兴趣、尝刻竹筒、花卉,喜绘画,曾拜乡贤习书法绘画,临《芥子园画谱》。
1950年进入江西陶瓷专业艺术学院,从事了三年的绘瓷生涯。
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前身为杭州国立艺专,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入该校首届版画系学习,拜著名木刻家张漾兮门下,从此开始其辉煌的木刻生涯。
吴光华先生学生时代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张漾兮先生每忆及学院的版画之路,对吴光华推崇备至,可谓“得意门生”,吴先生于学习之余,已经开始了大量的木刻创作,如《把余粮卖给国家》《村口》《新学》《花卉》等,均发表于各大报刊,其中《新学》参加“中国现代版画展”,到亚、非、拉、欧等十几个国家同时展出。并参加“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第二届全国版画展”。
1956年吴先生木刻走入辉煌时期,其年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木刻连环画《党费》共三十八帧,王愿坚佩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本《党费》被载入“中国新兴版画史册”。
同年又创作了著名木刻《舞师图》,被入选“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美展,展出于莫斯科,获得了世界顶尖艺术大师的认可,一举夺得了银奖。(当时,一起获奖的还有著名国画大师黄胄的《洪荒风雪图》)这是吴先生的荣耀,同时也是整个学院乃至中国美术界的荣耀。这件作品也开了中国版画界在国际上获奖的先河。
1959年“第七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美展,他再次送上了两幅作品,均被入选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参展,其中作品《春》荣获铜奖,两次参加国际美展、两次获奖,为祖国争了光,也为自己在中国版画界奠定了应有的地位。
吴光华学生时还创作了木刻邮票《摘棉花》木刻《黄河渔民》等,均轰动一时。
自学院毕业后,即被分配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领导委以重任,进年画、版画创作室,自此以后,便开始了创作版画、年画的漫长历程,同时,也被委以编审工作。期间创作了《朵朵棉花堆成山》《红花江南》《春水一曲》《巧女创新图》《渔女结网图》《踏浪归》《迎新娘》《太行山上话当年》《书记下田头》(合作)《讲革命故事》《志在山村》《好婆媳》《田间学艺》等等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及浓厚生活气息的版画或年画作品。
1966年文革开始后,吴先生如所有知识分子、艺术家一样遭受同样的遭遇,但是越是在艰难的时期,越是锤炼了一个艺术家的品德和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伟大素养,这为他后来进行的国画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其间吴先生并没有忘记创作与对艺术的追求。
1975年被调上海艺术学院任教,主讲年画、宣传画创作,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直至1978年重回人美社,自此开始了其国画的创作历程。
吴先生作为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编审,整理搜集美术史料,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一位被誉为“中国的梵高”一代大师陈子庄先生,今日的斐声画坛,与吴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先生于1979年即亲往四川,搜集整理陈子庄的相关资料,并向美术界,如周沧米、周昌谷等极力推崇陈子庄,事随人愿,几年后,陈子庄便艺名闻天下。实至名归,不负苍生,实为幸事。
吴先生深爱着祖国的河山,随着政治的春风拂来,吴先生用工笔重彩等国画形式描绘了一幅幅祖国大好河山,《苏州掘政园》《武当山》《上海豫园》《西岳华山》《岳阳楼》等等。均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印成年画,传至千家万户。
吴先生平素勤劳刻苦,从事编辑工作“为他人做嫁衣裳”,如其笔名“牧春”一样,像牛一般勤勤恳恳地耕耘着绘画事业。他的脚迹遍布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即使为了联系书稿而走南闯北时,一定随身携带画具一本本速写簿和一幅幅水墨写生画,正是他艰苦跋涉的印证,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壮美的画篇。
描述
“十八绘瓷刻木,三十而年画,四十后则国画矣”此为吴先生艺术之履历,勤耕不辍,辛酸起伏而矢志不渝,其版画、年画盛名当时,功于后世,其国画自成一家,取法古今,融合中西,线条纯熟厚重而不乏细腻,画面质朴爽朗,师造化,天真自然一如其人。必终成画坛一大家也。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3 13:34
目录
概述
艺术简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