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县图书馆
位于苏州的图书馆
吴县图书馆是位于苏州的图书馆。
筹建
该大楼是在军阀混战,兵祸连结,人民大众处在水深火热的岁月里诞生的。当时的有识之士,有感于“图书教育,占今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发起建造苏州图书馆。根据民国9年6月24日申报记载,在已故颜料商人奚萼铭的遗孀黄氏授意下,其子士尚士菁,承其母命,允捐巨资五万元,建设苏城图书馆。业经贝绅载安,介绍奚氏昆季,与吴县劝学所长潘振霄,教育会长龙耕渔,接洽面议定妥。即由潘龙贝诸君,经理建筑一切事宜,彭清鹏筹划建造。
大楼三层,顶层四面是大自鸣钟,总面积约有3700多平方米,于民国11年(1922)冬落成。馆内可藏书五十万册,能容纳五百人阅览。全馆辟办公室、编目室、阅览室、儿童阅览室、新闻阅览室、文物陈列室等共有二十多间。但是房屋造好了,开不了馆,因为经费匮乏。于是只能向社会征募。民国12年(1923)七月发出征募单,上开:“设备费九千馀元;购书费 一万二千馀元;图书二十万册。”凡是图书馆需要的开办费和书籍,几乎都在内了,足见当时办馆的艰难,真正是在白手起家。除此之外,还特地另向社会各界尤其是名门世家,征募经史子集,各种丛书,近现代国内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以及儿童诗歌、故事小说、报刊杂志等。力气花了不小,可是到该馆“殉难”,实际仅藏书五万多册。
开馆
苏州图书馆在民国14年(1925)开幕;民国19年(1930)改称吴县图书馆,属吴县教育局领导。开馆时,张一麟赠送手书匾额,曰:××福地,以元代伊世珍《××记》的故事,希望这里真的成为珍藏宝书的仙境。此匾当即挂在壁上。同时在阅览室的壁上还有孙中山的一段话:
“从前习惯,往往学生自命为学校之主人翁。鄙意以为此等思想只宜于专制时代。皇帝为全国之大主人翁,压制平民,学生在学校学成之后,辅助君王欺辱平民,虽不能为大主人翁,亦可为小主人翁。今则不然,现值政体改更,过渡时代,须国民群策群力,以图振兴,振兴之基础,全在于国民知识之发达。学界中人当知所负责任之重。今日在校为学生,异日即政治上之工人,社会上之公仆,与专制时代之思想,大不相同。学界能尽其责任,国基方能巩固,愿诸君勉之。”
民国20年4月4日至6日,吴县教育局在图书馆举办吴县教育成绩展览会。会后,该局在5月20日出版的《吴县教育》第二卷第一期刊载了展览会情况的报道,附有一张“成绩展览会会场摄影”。这张照片,现已成为吴县图书馆的“遗像”。该馆此后常有展览会举行,规模较大的应数民国26年(1937)4月举办的防空知识展览会,凡是当时应备的防空知识几乎都有介绍,堪称齐备。因此参观者络绎不绝。因为大家知道日本侵略者已在霍霍磨刀,一场有关民族兴亡的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了。果然隔了几个月就打了起来。
“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苏州各界立即成立抗敌后援会,会址即设在吴县图书馆。张一麟担任主任委员。各界人士纷纷参加,在宣传、慰劳、劝募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那时的大公园里,抗日歌曲响彻云霄,慰劳物品源源不绝,人来车往,真正显出了一派同仇敌忾的景象。
毁灭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敌寇自然也记在了心里。因此,一到11月19日,苏州沦陷,日寇海劳源部队就迫不及待在当天下午4时左右,拖来了小钢炮,对准了这幢大楼,连续发炮,直到轰成一片瓦砾为止。苏州人民千辛万苦建成的这座图书馆,这幢具有欧洲特色的大厦就此化为灰烬。可惜的是,它这样为国“捐躯”之后,现已荡然无存,连丝毫纪念的迹象都没有。
参考文献
苏州杂志》1998年第4期,陆晋——为国“捐躯”的吴县图书馆
申报——民国9年6月24日第二张版7
老苏州·百年历程》上册第88页
上海图书馆藏(氵博)潴奚氏家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5:47
目录
概述
筹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