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图南太极拳精髓
1991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吴图南太极拳精髓》是由吴图南先生留下的太极拳精髓。为吴式太极拳后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作者简介
《吴图南太极拳精髓》
吴图南,蒙族人,名乌拉布,从汉姓吴,名图南。1885年2月19日生于北京,1989年1月10日病逝,享年105岁。 吴图南幼时体弱多病,九岁时,听从医生不能光靠药物治疗的建议,开始加强锻炼身体,从这时起,先后拜当时著名太极拳专家吴鉴泉与杨少侯为师,学习武艺。在名师的教导下,经过十数年的刻苦磨练,终于学会了太极拳、刀枪、剑棒等武术的功夫。
先生幼年多病,患有先天性肝炎,先天性肺结核,先天性癫癎,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病包子”何以活到上寿105岁呢?这不能不说是太极拳的功劳。他从小服药不断,数经不治,为健体,九岁被送到吴全佑先生(师从杨露禅、杨班侯)拳房(今之武馆),学习太极拳,全佑先生命其子吴鉴泉教授。
太极拳训练方法
第一步练基本功
1.定式。太极拳的拳架里有一式叫“揽雀尾”,把此式拆开分解成六个动作,每个动作要“定”自然呼吸六口气,然后再转换下一个动作,一个完整的“揽雀尾”做完,要营三十六口气,用时两分钟左右。一整套拳共三十七个式,每式拆开为好几个动作,每一动作营六口气,如此,一套拳打完要用多少时间可想而知。先生曾说:“定”得我精疲力尽,汗流浃背,三九天练完拳鞋像趟水样,可倒出汗水。但这么一定,把肝炎、肺结核、癫癎全定没了,身体也强壮起来。
2.抻筋、下腰、踢腿。就说抻筋,背靠树,两手背后反抱树,身体板直,老师用脚把他的底腿勾住,树上一滑车,有一皮兜兜住他一条腿的脚后跟,往上拉,把脚趾拉到脑门,再把拉绳栓住,定位不动。往后还要把脚心拉贴到后脑勺。他曾说:想到抻筋真害怕,有时真想跳井自杀。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终于咬牙挺过来了。
他说:过去拳房教拳,都是先练这些基本功,折腾出来弄好了,才开始学拳。
第二步练松功
把全身的脚趾、脚腕、膝盖、腰、两肩、上臂、小臂、手臂、手指、脖颈全部松开,不使有结。这么一松,差不多把人给拆散了。
第三步练“三步功”
1.着功。把拳架中的一招一式拆开会用,知道在实战中如何使用。这还是死谱,还要研究它的无穷变化,学会活学活用。
2.劲功。不尚拙力,是一种柔柔轫轫的力,里面内容极其丰富。
3.气功。第一步运气,把气运到周身,想叫它到哪儿就到哪儿;第二步使气,使自身的气跟对方的气沟通,俩个人变成一个人,由你控制气的变化,成为气的主宰。
这就是拳论里提到的: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吴老说:前后练了十二年,其中滋味如吃橄榄,初食很涩,越吃越清香可口。
他跟吴鉴泉先生学了八年后,又被介绍跟杨少侯先生(杨健侯之长子,杨澄甫之胞兄)学了四年。少侯先生教拳连摔带打,吴图南家的椅子背儿打掉了,变成个凳子用;凳子面板砸没了,变成个架子用,他说: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少侯先生一撒手,他的腰正撞到门柱的铁套环上,疼痛难忍。还有一种是在极低的势式下的一种练法,由厨房抬来四张油桌(油桌桌腿较高,是厨师专为站在那里切菜用的)拼起来,叫他钻到桌子底下去练,如同练太极拳着功里有个矮式叫七寸靠----就是用自已的肩膀去靠对方小腿上的七寸之处。吴老说:太极拳要练好,除了真传外,还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不怕吃苦的精神。
吴老跟少侯先生学了四年,少侯先生说:你差不离儿了,我要走了。那时的老师有良好风格,虽然他依靠教徒弟吃饭,但当他教完之后,就告诉你:教完了,他要走。你再留他也不来,只有过节时,大家再聚会。
经过如此的锤炼之后,还不够,还要走出去,与江湖上各种流派交流。武术的交流可不是文人雅士的百家争鸣,是要打一气的。旧社会不讲什么友谊第一,出手就不留情。他曾寻访形意、八卦、通臂、少林等拳种,足迹遍步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只要能找到的门派,他都要登门拜访切磋拳艺。
1928年,中央国术馆创办,吴老应聘任教,其间编写了《国术概论》 《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 《太极剑》《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等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在北京文史馆任职,并担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武协副主席等职。文革期间,遭受不公正待遇,生活一度十分窘迫。就在那极端困难的日子里,先生竟超脱地到北京紫竹院公园教授太极拳,学拳的弟子们哪里知道,他们的师母还在为无米下炊而发愁呢!
太极拳论里说: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用吴老的话说就是:你本身必须练到“无我”----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后才可应物自然。自身周流大化合为一体,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敏锐,对外界来的任何危险,事前能感应并有足够的应对能力,一旦报警,不用想,身体自然应对。如此,练习既久,周身完整一气,前后能得机得势。
纵观吴图南先生的一生,是太极拳的一生,他九岁开始习拳,穷毕生精力,用近一个世纪时间,攀登武学颠峰,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及走向世界,作出了不朽贡献。
内容摘要
《吴图南太极拳精髓》节选一
《身体各部之名称与功用》
第一节头
头在全身体中,占最重要之地位。指挥操纵,百体随之。而在国术之中,亦收提纲挈领之效。故小之一举一动,大之攻杀战守,莫不以头为准绳。倘头部井然不紊,则全身丝毫不乱。如头向前俯,则背脊各部,随之前倾。头向后仰,则胸腹各部,亦随之后倚。左右倾侧,莫不皆然。故研究国术者,应首先注重头部之动作,不可轻举妄动,或左右歪斜,或前后俯仰。以致四肢百体,受其影响,动作应用,失其效率也。
第二节肩
肩之运用,必须始终维持其平衡。故无论任何姿态,均以松肩为主。肩松则两臂之动作敏捷,举止自然。不可徒尚拙力,致使两肩高耸,动作生硬。甚有一肩高起,一肩低下者,既碍观瞻,且不合生理之自然配备。学者,练习肩部时,宜慎之,戒之!至其应用之法,有肩靠,肩挤,肩撞等法。
第三节肘
肘之地位,在肩与腕之间。承上达下,关系甚巨。锻炼此处,如不得法,则意气不能运之于手。动作焉能活泼自如。故任何姿势,应以垂肘为上。使腰背之力,由肩达肘,由肘而运之于手。至其应用之时,以距离最近为宜,贵乎神速,切忌迟缓。盖恐被敌拨挑也。所用步法,以半步为妙,以免肘部高举,腋下为敌所乘。至其应用之法,有盖肘,献肘,仰肘,拐肘等法。
第四节腕
运用气力,如何始能随心所欲,达于敌人之身?必须视腕之能否灵活而定。盖肩不松,则力不能到肘;肘不垂,则力不能达之于腕;腕不活,则力不能达于手指。况望其力能达于敌人之身者乎?故腕有灵活,实为练习国术者,必须之条件。至其应用之法,有提腕,按腕,仰腕,垂腕,挤腕,等法。
第五节手
练手之法,为国术中之主要部分。虽有长手短手之别,而长手贵乎力足;短手妙在自顾。平素练习。非长手不能运意气达于指掌;应用之时,非短手不足以保身躯。故长短互用,刚柔相济,方为美善。惟手有五指,指有三节(大指二节)。并指为掌,屈指成拳。掌之根处为腕,其运用也,各得其便,不可偏废。因分述之如下:
指:练习之法,因用指之多寡,而名称各异。兹分述如下:
一指:
1、金刚指:
金刚指者,大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均屈握。而独伸食指之谓也。
2、金剪指:
金剪指者,大指,无名指,小指均屈握。而独伸食指与中指之谓也。又名剑诀指。
3、三阴指:
三阴指者,握大指与小指,而伸中三指之谓也。又称鼎指,取其鼎足而三焉之意也。
4、金铲指:
金铲指者,独握大指,其余四指一齐伸出之谓也。
按指之用法,不外插、点二途。苟非气力精至,不易使用。锻炼之法,宜屈宜伸。务使气力达于指端。乃能得运用之妙。不可强直,而徒尚拙力也。至于运用得法之后,对于其它艺术,皆可有辅助也。
二掌:
掌之练习,虽同系伸指为掌。然有五指互靠者,有五指分开者,则因门类之不同,形成亦因之而异。兹分述之如下:
1、柳叶掌:柳叶掌者,五指紧排,形似柳叶之谓也。
2、鹰爪掌:四指勾屈,状如鹰爪之谓也。
3、虎爪掌:虎爪掌,五指勾曲,状如虎爪之谓也。又名金豹掌。
4、北掌与南掌:北掌者,四指紧排,大指屈贴掌缘之谓也。南掌者,则多五指分开者也。
5、双推掌:双推掌者,两掌一前一后,同时运用,力由脊发,气贯掌心之谓也。
三拳:
拳者,屈指握固,团聚气力,用以击敌者也。当握拳之时,宜以各指之尖端,齐向内卷,集中于手掌之中间。其大指,则向下俯。务使其指尖,适触于中指之第二节,方为合宜。以便应用之时,击之不开,分之不散。至于其他握拳之方法,亦有数种。因其运用之不同,而形式亦有特殊之现象。兹分述如下:
1、掐拳:以大指先掐食指第三节之横纹,然后其余四指,由外向内,卷紧作拳之谓也。
2、钉拳:五指平握,将中指之第二指节突出之谓。
3、豹拳:各指之第三节伸直,仅勾屈五指之上二节之谓也。
按拳之为用,少林有龙、虎、豹、蛇、鹤五拳。
太极有搬拦、撇身、指裆、肘底、栽捶五拳。形意有劈、崩、攒、炮、横五拳。其它拳法,莫不皆然。名目虽殊,而终不离四正、四隅、中宫之九法。至其运用气力,而发出于体外,则殊途同归也。
第六节腰
腰为国术之主宰,诚所谓中枢关键也。故手足之动作,皆利赖之,他如进退伶俐,攻守得机,变化神速,虚实兼到。均不失其轻巧敏捷之态度。夫如是,必恃腰部锻炼之功如何为转移。于是腰部之练习,实在全身为最要。而其锻炼之法,有以腰部前突,臀部后翻为佳者。有谓腰宜后屈,尾闾下垂,为上者。前者外家主之。后者内家宗之。著者以为,练习身体,应本乎天然优美之发育,顺先天自然之能力。故于练习蹲坐等式,宜使腰部不前不后,位居中央,随臀而下,左右不倚,斯无前俯、后仰、左右歪斜之弊,似较为宜耳。至其运用之法,则有冲、撞、靠、崩诸法而已。
第七节胯
胯为运用腰力,直达于腿之主要机关。故上承于腰,下连于腿,关系之大,不问可知。练习之法,以端正为宜。或一腿前伸,一腿下坐(为桩步)。或一腿侧出,一腿下蹲(为半叉步)。或两腿左右分开,身体下踞(为坐马步)。则力能下达,气自下沉。故腰灵腿活全系乎此。学者,可不加之意乎?至其运用之法,有胯打,胯崩等法。
第八节膝
膝之为用,在能使足稳步健,调剂前仆后跌。盖因膝为大股与小腿之中间枢纽。且能运腿部之力,达于足掌。使全体重心巩固,地盆不摇也。其练习之法,膝向前屈,不可过足尖前,以防重心前倾。膝之后面,名为腿凹。作蹬弓步,腿凹务须绷直,以舒其力。至于两膝双蹲,气势必须收缩,以免颠倒之弊。且易进击敌人。膝之用法,与肘略同。有上提,下跪,左拐,右拐,前冲诸法。然非精于国术者,不易行之也。尝观鹤能独立,用力于膝,日终不倦。国术中,亦有模仿者。尚非别有心得,不能运用之也。
第九节腿
腿者,支撑全体,载一身之重量,使身体静如山岳,收盘安之效。动似江河,无丝毫迟滞之虞。举止镇静,而不乱。动作平稳,而不摇。气不上浮,故无上重下轻之弊。足不虚蹈,即少颠倒腿颤之患。是以初学国术者,因腿部无功,以致如木之无根。身若风摇,自有应手而移,随动而倒之现象也。精于国术者,则不然。每一姿势,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遂能得机得势。故练腿之法,乃为当务之急。至其练法,约有二端:一为桩步巩固,二为腰胯灵活是也。练桩步之法,不惟增长腿足之力,且使气血下行,充实筋骨。以故无论足掌之前后,踏于何地,虽立于垂危狭小之处,而推挽不可稍移,有如桩之栽于地中者然。练腰胯之法,每一姿势之动作,必须使其尽优美适宜之能事。兹将练腿之法分述如下。
参考资料
吴图南太极拳精髓.国家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1 14:43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