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炬(1873—1942年),字荫慈,号毅庵,又名国寿,
苗族,来凤县万家塘人。
简介
1917年夏,吴宝炬奉调大庾,6月21日,吴宝炬交卸印务,百姓夹道相送,爆竹声相连,所穿衣衫被炸穿无数小洞。
个人履历
他自幼亡父丧母,15岁时赴建始入学读书,又历经多所书院就读,万里求学,习文练武,学识渐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院试考获第一名。入两湖书院读书时被张之洞选入将弁学堂。
1904年毕业,委任江南陆军小学堂监督兼教官,后任江阴要塞工程局主任委员。清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拔贡,举孝廉方正,官授直隶州州判,复委任南洋江阴南岸炮台总台长。
辛亥革命时期,任江阴军政府参谋总长兼北伐军副司令及要塞司令官。军政府改组后任澄军总司令。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被副总统黎元洪聘为顾问。五月,转入地方,任房县知事,后任郧阳、武昌、枣阳知事。 1914年应内务部第一届知事考试,名列第一。调任江西德安知事,至1926年间,先后任江西大庚、宁都、崇义、资溪、湖北宜昌、应山等县知事。后因应山县署被抢而解职,自此闲居武昌,编印诗文等。 1934年,应聘恩施初级中学教务主任。
1936年返里,被推举为县财务委员会委员长及县志馆馆长。
1942年腊月病逝。
主要功绩
1914年,吴宝炬任德安知事任内留下了许多政绩和不朽诗篇,被老百姓呼为“清官”、“好官”。《德安县志》载:“公起于田间,洞悉民间疾苦,平时下乡仅舆夫二人,随从一人。督铲烟苗,踏入人迹不到之处。他一生留下各县德政,老百姓为他立生祠、德政碑、纪念亭,有花开十二县之誉。”有感于吴宝炬等历代县官和诗人在德安写下的诗词和政绩,德安老诗人孙自诚先生历经数十年,大海捞针,搜集整理出版了《德安历代诗词选》,共收入145人、961首诗词作品。第二卷为德安县官作品,自明代以来,从有姓名可考者200余人中收录17位县官的诗词208首,这是最精华、最生动、最令人敬仰的一卷,吴宝炬的诗词即被选入 134首,占全卷近三分之二。
人物评价
吴宝炬一生由将官转入地方后做过十二个县的知事,在历代县官中是少有的,同时政绩卓著,被誉为“花开十二县”。他随身携带自刻的“受贿天诛”的图章,盖在他经办的一切文稿上以自警。十多年间在知事任内审结民间疑难案件三千多件,多能秉公明断,深受百姓爱戴。
轶事典故
在德安,他践言于行,从严治吏,勤政为民,有口皆碑。他与百姓更是水乳交融,一次查学到太平堡,父老儿童夹道欢迎,人群中有一老妇人感叹地说:“好官老了一大半。”这年才42岁的他,为民操劳,看起来已经老了,听了这话,顿生感慨,又感汗颜,在诗中写道:“公道在人心,谀词鄙文翰。善者水乳融,恶者如冰炭……好个县长官,老了一大半。村妪果何知,使我颜反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