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希真
中国同盟会会员
吴希真(1885-1924),名聘儒,字希真,以字行。清末乾州(治今乾县)人。
人物生平
吴希真(1885-1924),名聘儒,字希真,以字行。清末乾州(治今乾县)人。秉性豪爽,轻财任侠。就读于三原宏道学堂后,眼界开阔,倾心革命,曾慨然叹道:“国家糜烂不堪,革命形势澎湃,岂能静守书斋,而等毕业证耶?”遂辍学加入同盟会,奔走于全国各地革命会党之间。其时家道本已中落,他又经常变卖家产,资助革命,遂引起家庭纠纷,与家人脱离关系,寓居三原、西安等地。他热衷革命,不遗余力,辛亥革命前夕,成为孙中山在陕西倚重的人物之一。
1911年,武昌起义,陕西响应,吴希真直接参与革命,其间颇有建树。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陕西军政大权亦落人北洋军阀之手。虽革命前途暗淡,吴希真志未消沉,仍潜心反袁活动,他在西安与邑人胡德明一起创办“平民会”,暗结革命志士,联系有为青年,以待形势之变。他还同邑人王宝珊在乾县东北的五峰山以办畜牧场为名,聚集革命党人,准备武装力量,密谋反袁。吴希真的活动被袁在陕西的亲信所觉察,为了防止迫害,即携家东渡日本,在东京与孙中山朝夕相聚,聆听教诲。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帝制后,吴希真即整装返陕,积极活动,响应护国战争。这年冬,他被推举为陕西讨袁军西路总司令,随之请邑人范紫东撰写了《讨袁檄文》。
1916年2月2日晚(大年除夕夜),他与王宝珊等共同策划,准备攻取乾县城,因事不机密,起义未成。这年,他又与乾县的北洋系驻军开战,兵败后躲入南山。
1917年12月,“靖国军”在三原成立,吴希真于次年被任命为靖国军右翼司令,整饬集结西路各地武装,统一收编训练,以备调用。吴希真即率薛西轩等到乾县将袁占彪及在兴平、武功等县活动的史承志、李象荣、韩德元等一一收编,进驻岐山。后因其部下与靖国军郭坚部发生内讧,兵溃返乾,又为北洋驻军所败,遂愤而离陕,奔走于日本、南京、广州之间,四处斡旋,尽瘁国是。
1924年病逝于北京,终年39岁。在京举行的追悼会上,孙中山亲书巨幅挽幛,题“革命巨子”四字,以志哀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9 16:4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