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屏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理学家
吴建屏(1934年4月4日—2012年12月23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太仓,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人物生平
1934年4月4日,吴建屏出生于上海。
1945年,毕业于上海民国小学。
1951年,毕业于上海民立中学。
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同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64年7月—1966年6月,在英国牛津大学生理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1980年10月,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1981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6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
1987年5月—1999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11月,任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1999年7月—200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2012年12月2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吴建屏用生理学和形态学方法,对哺乳动物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和结构,以及大脑皮层中单个神经元的整合功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早年在英国研究运动皮层对狒狒前臂肌肉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回国后继续研究运动控制机制。首次证明来自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的纤维末梢与大脑运动皮层快锥体束神经元有直接的突触联系;证明刺激猫十字沟旁4区及6区皮层可在快传导的延髓网脊神经元上引起单突触反应;证明猫肌肉I类传入纤维的传入冲动可以兴奋运动皮层中大多数锥体束神经元;在灵长类动物上证明了用短方波刺激运动皮层在锥体束所引起的D和I反应是同一群快传导的锥体束神经元重复放电的结果,修正了传统的观点;证明针刺或电刺激外周神经可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脊颈束神经元或其他背角神经元的反应,抑制作用的强弱与针刺部位和痛源之间的神经节段性关系有关,该节段理论在针刺镇痛临床应用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截至2012年12月,吴建屏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代表论著有《猫快和慢锥体束神经元上突触的分布,一项电子显微研究》《在离体的成年猫运动皮层诱发长时程增强的两种机制》《刺激外周神经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猫背外侧束纤维的反应的抑制作用》等,其中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吴建屏.细胞神经生物学及发育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进展[J].世界科学,1984(06):16-18.
[2]吴建屏,郑则慧,毛金标.神经细胞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染色技术[J].医学研究通讯,1979(2).
[3]郑则慧,吴建屏,毛金标.脊髓单个神经元的辣根过氧化物酶细胞内染色[J].生理学报,1979(02):96-101.
[4]吴建屏.美国国立神经病、五官病和中风研究所的简单介绍[J].生命科学,1989(5):2.
人才培养
由于传统的管理机制缺陷,上海脑研究所运行不理想,工作效率比较低下。吴建屏为此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采用优惠和激励政策,吸纳了中国国内外一批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的加入。通过交流合作,提高了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把中国搞神经科学的人组织在一起,把神经科学水平提高,脑研究所逐渐成为中国神经科学的网络中心。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吴建屏的妻子是苏州人,与他是大学同学,两人育有一双儿女,儿子吴晓晖从事小鼠遗传学和疾病模型的研究。
吴建屏在摄影上颇有功底,在外开会或参加学术活动,相机是他的随身必带品,他觉得摄影可以让人放松,又可以留下美好的瞬间。吴建屏的另一爱好就是玩电脑,从电脑中接收世界上最新的信息,使他乐此不疲,妻子称他是电脑发烧友。
人物评价
“吴建屏治学严谨,锐意创新,是一位杰出的科研组织者和领导者,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以及中国大脑皮层电生理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吴建屏谦虚朴实,淡泊名利,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评)
“吴建屏是一位享誉中国国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评)
人物纪念
2013年9月,为纪念吴建屏,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设立吴建屏纪念讲座。
参考资料
送别吴建屏院士.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各学部第八届常务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
中国科学院各学部第九届常务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1: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