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
军旅作家
吴强(1910年2月17日—1990年4月10日),原名汪大同,亦名吴蔷。涟水县高沟镇人。
人物生平
吴强(1910--1990),原名汪大同,曾名汪藻香,涟水县高沟镇人。出身于贫苦家庭,其父为槽坊职员,靠杯水车薪养家活口。吴强自小读书刻苦,成绩优良。民国13年(1924)小学毕业后,父亲因出不起学费不让他报考中学,他以“死”抗争,后考入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父亲拿了50块大洋高利贷,让他上了学。民国14年因参与学生运动被开除回家,到涌泉槽坊当学徒。民国17年考入江苏省立淮安中学高中部。民国19年4月因参与反对省教育厅长周佛海的学潮被开除,到响水小学当教师。民国20年5月因参与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政治暴动被学校辞退。民国21年秋入上海私立正风中学高三班学习。民国22年春开始写作诗歌、生活特写等短小作品,向报刊投稿,并在校内组织“春风文艺社”。他还参加蒲风主持的“新诗歌会”和叶紫、陈企霞主持的“无名文艺社”,同时加入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此,他踏上了文学之路,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民国23年(1934)秋。吴强考入江苏省教育学院,读民众教育系,醉心的却是文学创作。民国24年9月在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电报杆》,同年以《苦脸》获得上海《大晚报》短篇小说征文奖。
民国24年(1935)冬,吴强因参加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示威游行,又被学校开除。民国25年初转入河南大学。为解决学费和生活,先后兼任过小学校长和《河南晚报》副刊编辑职务。这时他开始用吴蔷、叶如桐等笔名在上海《大公报》、《文艺报》、《国闻周报》和《河南民国日报》副刊上发表一些评论、散文和短篇小说。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强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和姚雪垠等人一起创办抗日救亡刊物《风雨周刊》。年底弃学,组织话剧团奔赴抗日前线演出,激励抗日士气。民国27年(1938)8月在皖南参加新四军。民国28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历任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干事、科长、苏中第二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苏中军区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六纵宣教部长、十兵团宣教部长,亲身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一面用手中枪对敌勇敢作战,一面用手中笔反映部队和根据地火热的斗争生活。先后创作独幕剧《一条战线》、《激变》、《皖南一家》及二幕剧《繁昌之战》、《丁赞亭》等,还与他人合作在《解放日报》发表短篇小说《三战三捷》。
新中国成立初,吴强调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转业到地方,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处副处长、中共中央华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共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历任华东文联党组成员、作协上海分会代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是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一、五、六届市政协常委,还兼任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工作虽忙,但仍不忘文学创作。1953~1954年,他连续写了两篇中篇小说《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和《养马的人》。1957年4月完成长篇小说《红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在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创作中产生重大影响。1966年“文革”前,他还出版了评论集《文艺生活》、小说、散文集《心潮集》,并完成了长篇小说《堡垒》上部,因底稿在“文革”中被抄缴,未能及时问世。
“文化大革命”中,吴强遭到诬陷和迫害,被隔离审查、监禁长达10年之久。“文革”结束后,他的错案得到纠正,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他不计个人恩怨,积极投身文联、作协的恢复工作,先后出任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等职。1978年,他将被抄缴的《堡垒》上部原稿找回,补写了散失部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来又陆续出版了《吴强近作》、《咆哮的烟蒂港》、《灵魂的搏斗》三个集子,还发表了《海螺与蔷薇》、《上山》、《篮子挂在树上》三部中篇小说。
1985年,吴强离休,仍笔耕不辍,1990年4月10日在上海逝世。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吴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4:1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