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懋
吴德懋
吴德懋(1903~1942),著名体育家、体育教育家。汉族,福建莆田人,生于1903年3月5日。1926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先后任教于福建厦门集美学校、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1936年参加中华考察团赴欧观摩德国柏林奥运会,后留德进修,毕业于德国体育研究院;旋又赴美留学,获衣阿华(Iowa)大学硕士学位。1938年回国,受聘为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吴德懋运动成绩斐然,曾获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五项全能冠军,从教后亦卓有建树,培养了一批全国著名的体育人才。1942年7月29日在外出返校途中,不幸因车祸去世,享年39岁。
人物事迹
运动天赋 全能冠军
吴德懋从小喜爱体育运动,在福建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即表现出很高的运动天赋,不仅擅长跑、跳、掷等田径项目,而且在球类运动方面也有一定的水平,很快成为学校体育运动的佼佼者,1921年在福建省学校联合运动会上崭露头角,获个人总分第一名。由于体育成绩优异,又倾心爱好,决意专攻研习体育,遂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科(系)深造。
当时的东南大学(前身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1923年改为体育系)拥有中国最好的师资力量和体育设施,学校不惜重金聘请外籍教师担任体育教学。招收的学生既要有优秀的运动成绩,又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平,普通基础课均由学校文、理、法及教育学院的教授讲课,体育系与其它系同学一同上课,一同联考。体育系的教育宗旨就是在训练高水平运动员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高、文术兼备、起到薪火相传作用的体育人才,这个时期从东南大学(包括南高师)体育科(系)先后毕业的吴蕴瑞、吴澄、吴德懋、夏翔等都成为一代体育大家。
时任体育系主任的美国人麦克乐(C.H.Mcloy)教授,著名体育家,又是医学博士,出版过多部体育专著,体育理论和技术均具很高水平。他针对吴德懋的身体素质、运动情况制定了专攻“三铁”(铅球、铁饼、标枪)、把握全能、兼顾其它的训练计划。吴德懋在名师的指点下,潜心钻研,刻苦锻炼,运动成绩突飞猛进,全面发展,先后担任过学校的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队主力兼队长。1924年5月参加在武昌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获五项全能、十项全能两项冠军和个人总分第一,铁饼第二名及铅球、标枪第四名。1925年春获华东大学联合运动会个人锦标,其标枪、铁饼成绩均打破全国纪录;是年5月中旬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获五项全能冠军,并创远东运动会纪录,此系中国获得的唯一田径金牌(这也是民国时期中国田径运动员夺得的最后一块远东运动会田径金牌),在当时我国还无意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形势下,这是中国运动员为祖国赢得的最高荣誉。从菲返校时,东南大学曾派代表去南京下关车站欢迎,赠“健儿身手”锦旗一面,上书“一九二五年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吴德懋君以五项运动获选第一,爰赠此旗以留纪念。”
吴德懋既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又勤奋好学、苦练运动,虽严寒酷暑,从不间断,田径成绩尤为突出,游泳、器械体操、篮、排、足、网球等也造诣很深。他对运动,不仅重锻炼,且于方法学理,尤肯苦心研究,不遗余力,堪称文武双全,成为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体育巨星。国家体育文史委员会谢恩华1992年在《近代体坛踪迹》一文(载《人民画报》)中介绍,“中国体育在解放前也涌现了一些才华出众的运动员,如李惠堂、郭毓彬、吴德懋、朱恩德等,取得过一些好成绩。”
学术兼备 一代名师
1926年,吴德懋从东南大学毕业,面对多方邀请,他选择了回故乡效力,担任福建集美学校体育部主任。甫一上任,即构建学校现代体育教学模式,选拔人才、科学训练、崇尚体育精神,使该校体育运动成绩迅速提高、名声大振、雄视八闽。运动场上,他既是教练员,也是运动员,身体力行、教学有方,培养的运动员如林绍洲、戴淑国等成为中国田径场上引人注目的名将。
1928年,南京国立东南大学经两易校名(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后改名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扩建,急需高水平体育教师。中大校长张乃燕给他发来了言辞恳切的邀请函,吴德懋在安排好集美的人事、教学等各项事务后,于1929年再赴金陵,回到母校中央大学任教。
在中央大学体育系,吴德懋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主要讲授田径(以五项、十项全能为重点)、篮球、网球等课程,并先后担任学校男女田径、篮球、排球、网球和男子足球队教练。每次上训练课,他都很早到场,检查运动场地、器械状况和安排先到的同学活动,临近上课若还有人不到,就会跑到学生宿舍,把没到的学生叫到,如遇有生病的情况,除了慰问安置,还会在后面的课程中特别关照。他有国文根底,外文也很好,经常阅读外文的体育杂志和刊物,从中汲取先进的经验技术综合教学,上课内容新颖、形象生动,运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实践;他教学态度认真,讲解清楚,要点突出,示范动作准确,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他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公正诚实、奋斗进取、比学赶帮、团队合作精神。在他和同事们的言传身教、悉心培育下,出现了许多出类拔萃、蜚声全国体育界的优秀人才,如徐镳、江良规、陈陵、赵汝功、徐汝康、刘天锡等,他们后来成为著名的体育运动员、教授、教育家。
1936年,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派出了140多人的体育代表团,吴德懋以中华体育学会委员的身份,随我国代表团前往参观考察。中国共有69名运动员(男67人,女2人)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篮球和足球6个大项的比赛,除符保卢一人通过撑杆跳高及格赛(决赛中也被淘汰)外,其余均在预赛中遭淘汰。做为中国体育界中人的吴德懋感到了一种责任,一种振兴中华体育、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在世界体育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责任。奥运会后他留德进修,在德国体育研究院学习研究体育原理、运动生理学、田径、球类运动、军事体育等科目。他重新以学生身份走进课堂,虚心学习,孜孜不倦,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和经验总结。一年后,吴德懋以全优成绩从德国体育研究院毕业,继而横渡大西洋赴美,在衣阿华(Iowa)大学就读研究生并担任助理教练。在美留学期间,曾数次参加体育教学和示范公开课,深受好评,被誉为“远东运动家”。
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美留学的吴德懋心系祖国,他在常用词典的扉页上奋笔疾书道:“为华夏之复兴兮,唯勇往而迈进。君不见:战士浴血兮疆场,为谁奋斗为谁殇,负复兴民族之责任兮,一如前敌之奋扬。”1938年,吴德懋回国,历尽艰辛,辗转香港、越南、昆明后抵达陪都重庆,受聘为西迁的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他以更大的热忱和精力投入工作,将德国人的规范严谨、美国人的崇尚自然和中国人的坚韧不屈有机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备的体育教育体系。抗战期间,在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他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倾其所学,殚精竭虑,经常挑灯备课至深夜,为中大体育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体育教学经验丰富,平日又注意资料积累与总结,所著《女子篮球训练法》一书,为国内体育界所重视。写有《田径训练法》、《篮球训练法》等书稿,每有心得即补充完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由于战乱、经费等原因,直至他去世时尚未及出版。
抗战胜利后,1946年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9年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体育系迁往上海成立华东体育学院,吴蕴瑞任院长,留宁人员担任南京各高校体育教研组主任,1958年徐镳调任南京体育学院院长。
德艺双馨 风范永存
吴德懋性情淳朴,敏而好学,早年就读于莆田培元学校和哲理中学时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福州师范求学期间,一日闻母病重,虽天色已晚,亦无交通便利,他一昼夜奔驰二百里回舍省亲,人尤叹其笃孝焉。在东南大学,他勤奋刻苦,博采众长,成绩卓越,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同学们的信赖依靠。从教后,他兢兢业业,和蔼诚恳,关爱学生,奖掖后进,因材施教,造就人才;他事业心强,治学严谨,富有研究和探索精神,学科和术科兼长,深得师生敬仰,在体育界有很高的声望。在那个年代,著名学者经常往来于各大学任教,有些大学想聘请他,体育系二、三、四年级同学知悉后,全体联名给校领导上书,信中写道:“考吴先生曩日本校校友,于未出国门深造之前,已于本系任教有年,声誉卓著。术科之造诣极深,全能运动,曾执远东运动会牛耳,国内体育界中人,无一出其右者。学科之成就,尤属惊人,年来更孜孜不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精神,于吴师当之而无愧。生等之能有今日,实吴师循循善诱之所赐也。”
吴德懋对故土有着深深的眷念之情,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为福建的体育事业多有奔走。他在给福建省政府的信中写道:‘我国自古重文轻武,而现代体育除了竞争上游、强身健体外,对于健康的人生和民族的复兴都有积极作用,是各项事业的基础。’他曾多次利用暑假时间去福州主持全省体育教师暑期讲习班,聘请体育界名流上课,为市、县培养了130多名体育教学骨干。莆田教育发达,解放前在全国两千余县中仅亚于广东梅县。在他的影响下,体育运动很受重视,其中田径成绩显著。1947年,组成“莆田田径访问团”赴福州、上海、南京访问,三战三捷,震撼全国。在南京欢迎会上,当时教育部体育督学郝更生说:“莆田以一县之师,访问京沪,这实在是中国体育史上破天荒的创举。莆田体育先进吴德懋,过去参加远东运动会,荣膺五项全能冠军,为国争光,这也是莆田的无上光荣。”时任南京体育协会主席江良规说:“莆田体育有光荣传统,产生过负有国际声誉的人物,吴德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现在贵团的团员大多数是二十岁以下的青年,而且能步吴先生,为莆争光,吴先生如果有知,一定十分欢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选手曾获跳远、十项全能等项全国冠军并保持全国记录多年。1964年国家体委授予莆田“田径之乡”的光荣称号。
吴德懋去世后,在重庆、福州、莆田先后举行了追悼会。报刊上以“德才兼备的体育先驱”、“一颗体育巨星的陨落”、“中国体育界的重大损失”为题进行报道。福建省曾举办“德懋塔”篮球赛,以资纪念。他英年早逝,使人们深感惋惜:若天假以年,必有更大的成就;他的人品、学术、业绩,多年来深受崇敬与怀念:哲人已逝,风范与业绩长存。
人物年表
民国8年(1919)年,德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致力于体育专业,刻苦练习田径和篮球,各项运动成绩都进步很快。10年,在全省学校联合运动会上,他获得个人总分第一名。同年5月,被选进国家田径队,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
民国11年,德懋进入南京东南大学体育系深造,又被选进国家田径代表队。赴日本东京参加第六届远东运动会。13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昌召开,他获得五项全能冠军和十项全能冠军,同时获得铁饼第二名,铁球、标枪第四名,并以二十五分的成绩得到个人总分第一名。
民国14年,德懋以中国田径选手的身份,赴菲律宾马尼拉参加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以优异成绩夺得大会五项全能第一名,为国家争得了第一项冠军。
民国15年,德懋在东南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应聘任厦门集美中学体育主任。在他的努力下,该校运动成绩显著提高,所培养的运动员,都是田径场上的佼佼者。18年,他到母校中央大学体育科任课,言传身教,又培养了不少优秀运动员。
民国24年,德懋回闽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倡办福建省中等学校体育教师暑期讲习班,聘请国内体育界名流到学校讲学,提高了省内各中学体育教师的理论、技术以及教学水平。
民国25年,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他随同中国代表团前往观摩,后留德进修,毕业于德国体育研究院;又赴美留学,获衣阿华(Iowa)大学体育学硕士学位。
民国27年,德懋回国,受聘为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其间曾返闽倡办福建省体育童子军干部训练班,使省内各县中学体育师资的力量得到充实。
民国31年7月,德懋在一次外出返校途中,不幸遇车祸去世。消息传来,福州、莆田等地相继举行追悼会和举办“德懋塔”篮球比赛以示悼念。
所著《女子篮球训练法》一书,记载他自己多年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民国25年间出版,受到国内体育界的重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13 21:51
目录
概述
人物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