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芳
北京大学天文学系教授
吴月芳(1938年7月1日—2024年12月13日),出生于浙江诸暨,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大学天文学系教授。
人物生平
1938年7月1日,吴月芳教授出生于浙江诸暨,195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和国家的教育科研事业中奉献了一生。
1958年9月,吴月芳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
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并留校任教于该系。
1973年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96年8月晋升为教授。
2001年9月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退休。退休后,吴月芳教授依然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为北京大学和中国天文事业奉献超过50年。
2024年12月13日18时36分,吴月芳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个人生活
吴月芳教授培养的三个子女均考入北大。她既是孩子们的慈爱母亲,更是孩子们的榜样,她顽强与坚韧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让他们学有所成、工作中各有成就。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吴月芳教授是中国恒星形成研究的先驱,多年来持续使用国内外望远镜设备进行前沿观测研究,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获得国际同行赞誉,包括
(1)首次证明了分子外向流质量与原恒星吸积率的关系;
(2)系统地研究了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引力坍缩;
(3)建立了早期分子云核的大样本,助力研究恒星形成初始条件;
(4)发现长碳链分子新产区,提出激波碳链化学等。
科研贡献
吴月芳教授科研成果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包括首次证明分子外向流质量与原恒星吸积率的关系、系统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引力坍缩、建立早期分子云核大样本助力恒星形成初始条件研究以及发现长碳链分子新产区并提出激波碳链化学等。这些成果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研究向国际前沿迈进,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科研成果
八十多岁高龄的吴月芳教授至今(2020年)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除自己进行科研外,还指导博士生和本科生,甚至长途飞行远赴智利、夏威夷、西班牙等地的天文台观测;她更是中国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德令哈13.7米毫米波望远镜、上海天文台佘山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新疆天文台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的重要用户。她多年以来担任北大天文系本科生督导,创办了北京大学本科生天文学术研讨会,最近一次刚刚结束的2020年研讨会规模空前,还进行了网上直播。
人才培养
在几十年里,吴月芳教授为中国天文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现在已成长为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新疆天文台、云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骨干。
荣誉表彰
2011年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授予突出贡献教师称号。
2019年,北京大学为表彰她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特别授予吴月芳教授北京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学术贡献特等奖。2020年10月12日上午,在中国天文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吴月芳教授被颁发中国天文学会第十五届张钰哲奖。
人物评价
吴月芳教授一生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在工作中,她严谨治学,追求卓越,学术成果丰硕;在生活中,她待人谦和友善,乐于助人,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与爱戴。吴月芳教授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使她成为师生们学习的榜样。(北京大学评)
吴月芳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学生爱戴的导师。她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精心培育了一批批天文人才。众多学生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成长,如今已成为中国天文界的骨干。吴月芳教授创立并精心培育了北大天文学科本科生论坛,已成为北大天文学科的特色品牌学术活动,在全国高校天文学科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5:0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个人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