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吴氏宗祠
安徽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岸吴氏宗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北岸村5组。北岸村又名北溪村,建于宋朝。北岸吴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宗族祠堂建筑,建筑占地810平方米,属于吴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历史沿革
吴氏宗祠始建于明代。
清乾隆末年,重建吴氏宗祠。
清道光六年(1826年),吴应晟再次出资二十二万两、集资两万两白银重新扩建宗祠。
建筑布局
结构
特点
北岸吴氏宗祠明、次间屋面逐层跌落,歇山顶,翼角高翘。门屋结构为分心式,前后卷棚轩顶,大门立一对大抱鼓石,左右有侧门,上置门簪。外檐柱间有木栅门,两梢间外封八字墙,饰以砖雕,其石须弥座上刻狮子戏球和大象、夔龙等传统吉祥图案。檐下驼峰、雀替、博缝板等木雕精致。
主要建筑
享堂
享堂高敞,正三间为堂,两侧是狭长侧厅。梁架彻上明造,前、后檐步架均为卷棚轩,中为“人”字形主梁架,五架梁上置童柱接双步梁,月梁梁头雕象鼻形装饰。月梁、金柱粗硕宏大,前金柱直径达56厘米,柱脚有铜质锁边,鼓形石础。正壁是活动的屏门,祭祖时可全部打开,上悬“至德堂”匾。檐柱前有六块黟县青石栏板,上刻“西湖六景图”,全长约八米,山水花树,楼台亭阁,画舫人物,跃然石上,从选材和雕刻工艺上看,都是徽州石雕的一绝,是新安画派山水技法和民间石雕艺术的结合。栏板望柱头刻大小石狮子,阶级垂带石也为奔赴的狮子形象,洗练精致。
享堂正壁后檐下置有石供桌,桌下密封可供焚烧纸钱,设计巧妙。后天井较狭长,下挖一尺二寸深的水池,池底有泉眼,应急时就成为一种消防储水设施。围天井三面有石栏杆,由13块栏板组成,望柱头上饰石狮(惜大部被毁坏),在栏板的内壁上,镌刻有“博古图”,共有53件传统祭祀礼器。
寝堂
寝堂台基高于中进1.84米,前立石栏与两边台阶垂带石栏板相接,寝前栏板刻“百鹿图”通景,群鹿隐现于山林间,千姿百态。寝堂二层,前加腰檐,抬梁式结构,卷棚轩。在轩西壁上嵌一砖雕土地神龛,三间殿宇式,下有密封式半圆形供桌,雕作细腻。堂后壁用隔扇分出宽约二米的狭长空间,安置梯形龛座,分上中下三大格,用以供奉吴氏祖宗的牌位。左侧山墙上嵌有清同治修祠碑记一方。
文物遗存
北岸吴氏宗祠内的木雕圆润而饱满,砖雕细腻,特别是以《西湖十景》《百鹿图》石雕而闻名,另有53件礼器石雕是中华祭祀文化的瑰宝。
保护措施
1998年,北岸吴氏宗祠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北岸吴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用价值
北岸吴氏宗祠是凝聚宗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宗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北岸吴氏宗祠内的建筑及徽派三雕的展示,表现了徽州建筑艺术、宗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徽文化博大精深的杰出体现。
相关历史
北岸村又名北溪村,建于宋朝。四周青山怀抱,棉溪河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村中人大多数为吴姓,宋时由江西婺源迁入。据吴氏族谱记载∶吴应晟,乳名长庆,字藻文,号润原,太学院学生,曾任清朝礼部所属太常寺的典簿,专职管理皇家祭祀礼器。同时,吴应晟还掌管着庞大的家族产业“景隆号”。“景隆号”是当时的茶业巨商,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分号,特别是在东三省及京、津两地的茶业市场上很有名气,号称“北方第一茶业大王”。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北岸吴氏宗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北岸村5组。
开放时间
全年08:00一17:00。
门票价格
免费。
交通指引
歙县人民政府到北岸吴氏宗祠约20千米,建议自驾或打车前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3 15: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布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