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康星
317452号小行星
为了纪念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卓越的学术贡献,2020年7月14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香港)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基金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段瑞春、执行秘书任晓明、国家奖励办张婉宁、李冰处长专程来到中科院古脊椎所,宣布了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并发布国际公报,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452号小行星式命名为“吴汝康星”。
历史背景
2010年8月7日,紫金山天文台用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这颗小行星。这台通光口径为1.04米的施密特型望远镜,具有大视场、强光力的特点,配上高灵敏度的CCD探测系统,具有快速探测移动天体的能力。“8月7日晚,我们将望远镜对准宝瓶座时,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当时它离我们2.11亿公里。”他说,后续得到了基特峰天文台、莱蒙山巡天、泛星计划等望远镜的多次观测证实,并进一步算出了它的精确轨道,完全符合国际上新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所需要的条件。
因为,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12年给予这颗小行星国际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吴汝康星处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日运行椭圆轨道的偏心率为0.173,轨道倾角为15.930度,轨道半长径为2.536天文单位。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74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要4.04年。吴汝康星在其轨道上的运行速度相当快,平均每日以159万公里的高速前进,这相当于平均以每秒18.4公里的速度在绕日运行。由于它到地球的距离通常有几亿公里,而地球也在以每秒29.8公里的速度绕日运行,因此从地面上看上去,吴汝康星在星空中显示出缓慢的移动。吴汝康星到地球的距离最远可达5.95亿公里,最近时只有1.64亿公里。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必须得到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审批,命名一旦获国际组织批准,将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并被世界各国所公认。目前,太空中共有16颗由何梁何利基金会和紫金山天文台共同以中国杰出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这些宇宙苍穹间遨游的小行星,承载着院士们的科学精神,光耀星海。吴汝康院士,是中国体质人类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奠基者,他开创了“今人类学”的新学术领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永恒的行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吴汝康院士学术成就的褒奖及其科学精神的永恒,也是对从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工作者极大的精神鼓舞。
2020年8月31日,是中科院院士吴汝康逝世14周年纪念日,上午,“吴汝康星”命名仪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举行。
吴汝康
1916年2月19日,他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4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1946-1949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解剖系学习。自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专职研究员(该研究室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前身),先后担任古人类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并兼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8月31日,于北京逝世。吴汝康是研究中国出土人类化石的第一位中国体质人类学家。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为我国1949年至1966年期间出土的大多数人类和猿类化石做了第一手的描述和比较性的研究,他关于蓝田、周口店、和县的直立人,丁村、马坝、资阳与建平等处的智人化石的研究报告一直是研究中国古人类学者的必读参考文献。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2:56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