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大桥(Wusong Bridge),原名吴淞蕰藻浜大桥,是中国上海市
宝山区境内的过河通道,位于蕰藻浜水道之上,是上海
逸仙高架路组成部分之一。
建设历程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江总督
刘坤一上书朝廷,请求把吴淞辟为商埠,作为海关的分卡,添置检验货厂,就近起卸货物,以顺应商情,清政府准奏,同时在吴淞镇西马路之端蕰藻浜上建大桥,以贯通南北交通,大桥为木结构,称蕰藻浜大桥,习称吴淞大桥。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蕰藻浜大桥被风潮冲损。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蕰藻浜大桥进行了略加修葺。
民国元年(1912年),蕰藻浜大桥向西约百数十步移建,由外商
印书畦、朱治、
孙汝俊等募款,沪宁路局、宝山县公款拨款补助。
民国三年(1914年),蕰藻浜大桥移建完成并通行;共用银4000余元,桥宽1.6丈、长25.7丈。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蕰藻浜大桥在
一·二八事变时被毁;经日军修复以侵沪日军首任司令官金泽命名称“金泽桥”,后以被炸死在虹口公园的第三任司令官
白川义则命名为“白川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蕰藻浜大桥重修,改名“吴淞大桥”。
1951年6月12日,吴淞大桥重建开工。
1953年2月7日,吴淞大桥举行新建落成典礼,改名“吴淞蕰藻浜大桥”;6月11日,吴淞蕰藻浜大桥竣工;9月,吴淞蕰藻浜大桥通车运营。吴淞蕰藻浜大桥全长104米、宽10米,两堍各有引桥12米,两侧人行道宽各2米,工程投资260万元,是解放后上海市郊建设的首座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桥。
1954年,吴淞蕰藻浜大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梁式桥,上部箱型梁结构,下部双排桩桥墩、重力式桥台。
1991年8月,原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同意宝山区吴淞蕰藻浜桥建造新桥;10月31日,吴淞蕰藻浜桥一期工程试打桩;11月,吴淞蕰藻浜桥成立大桥建设指挥部。
1992年1月3日,吴淞蕰藻浜桥主跨桥梁试桩;2月25日,吴淞蕰藻浜桥举行开工典礼;3月11日,吴淞蕰藻浜桥一期工程(东侧半座桥)动工建设;9月22日,经上海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将吴淞蕰藻浜桥更名为“吴淞大桥”;11月27日,吴淞大桥一期工程完成主桥合龙工程。
1993年1月17日,吴淞大桥一期通车运营,同时二期工程(西侧半座桥)动工建设;12月10日,吴淞大桥二期竣工并通车运营。
2000年,吴淞大桥北侧引桥进行整孔顶升改建。
2012年3月3日,吴淞大桥半封闭抢修加固施工工程开工;9月20日,吴淞大桥完成半封闭抢修加固施工工程。
2015年6月26日,吴淞大桥整体大修改造建设工作开工。
2016年5月,吴淞大桥完成整体大修改造建设工作。
2021年,吴淞大桥完成建筑立面和底板涂装改造建设工作。
桥梁位置
吴淞大桥位于中国上海市宝山区境内,位于蕰藻浜水道之上、宝山区海光码头下游约2.6千米处、下游约500米汇入黄浦江;西距上游江杨北路桥约3.6千米,东距蕰藻浜汇入黄浦江处约500米;桥梁成南北走向,南连逸仙高架路,北接同济高架路。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吴淞大桥由主桥和两岸引桥以及桥墩等组成;主桥路段呈北至南方向布置。
设计参数
设备设施
截至2023年2月,吴淞大桥经过改造建设工作后,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采用了彩色防滑磨耗层工艺施工,人行道还使用蓝、灰、白三色曲线图案;非机动车道使用纯黑色覆面。
截至2023年2月,吴淞大桥经过改造建设工作后,人行天桥钢扶手采用橘红色钢面漆涂刷,增加抗腐蚀能力;大桥梁底增加了滴水线设施,有效解决雨天滴水问题。
运营情况
票制票价
2002年7月1日零时起,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取消蕰藻浜沿线大桥的收费,吴淞大桥包括其中。
通行事项
截至2023年2月,根据《上海市公安局关于调整本市部分高架道路(城市快速路)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规定,每日7至10时、15至20时,逸仙高架路全线禁止悬挂外省市机动车号牌的小客车、使用临时行驶车号牌的小客车、未载客的出租小客车及实习期驾驶员驾驶的小客车通行(周六、周日、国定假日除外),吴淞大桥包括其中。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吴淞大桥一期工程施工时,因原桥仍需要维持交通,而新桥和老桥又靠得很近,特别是同步施工的二期主桥中墩,最靠近老桥的一排桩,桩位距离仅在1米左右。由于在历史上,原桥已是上海出名的危桥之一,任何较大的位移或变形都可能造成老桥的破坏。大桥指挥部专门成立了课题小组,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并参照了国外的同类型资料,提出了新的措施,最终使打桩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老桥的交通也得到了维持。
荣誉表彰
价值意义
吴淞大桥1991年重建工程采取边集资、边改建的方案,当时在上海市尚属首创。从第一次通车至今,吴淞大桥历经风雨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与蜕变。(宝山区人民政府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