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觉(1912年~1984年4月30日),江苏省淮阴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初期任淮阴义勇军总指挥,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八团团长。1941年起任准海行政公署民政处处长,淮阴县县长,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淮阴警卫团团长,淮海地区行署专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淮海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北线后勤司令部司令员,中共两淮市委书记,两淮市市长,两淮市军管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苏南军区常州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常州地委书记,苏南高等法院院长。1954年任国务院治淮委员会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1979年10月起,任南京工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江苏省政协副主席。1984年4月30日在南京逝世。
人物生平
吴觉原名玉,谱名延恪,渔沟镇后吴庄人。9岁时,就读于江苏省立第6师范附属小学,后入省立第9中学(淮安)读书。民国17年(1928)在省立第9中学读书时参加共产党外围组织“三五”研究社,开始接触《新青年》杂志等进步刊物。是年冬,因领导学潮,与乔冠华等同学被国民党当局开除学籍,并不准转学。次年,改名觉,考入南京私立正谊中学。民国19年(1930),就读于上海大夏大学。在沪上读书期间,吴觉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民国19年(1930),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1年(1932),转为中共党员。次年5月1日因指挥上海学生“五一”大游行示威而被捕入狱,释放十多天后再次被捕,直至民国23年(1935)2月,经大律师朱德轩辩护得以无罪释放。
吴觉出狱后,回到淮阴,立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再次入党。后因党组织遭破坏,再次入狱,被判刑;入镇江“反省院”。
“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抗战兴起,国共统一战线建立,吴觉出反省院,回淮阴,立即联络原老共产党人,投身抗日活动。民国27年(1938)1月,得到朱德轩支持,与谢冰岩一道北上徐州找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经李批准成立“苏北抗日同盟会”(下称抗盟),吴觉被任命为“淮阴县动员委员会”指导员。各乡相继成立抗日自卫队、模范队。吴觉毁家纾难,当岳母首饰,变卖祖产,自费购买自行车多辆和翻印一万册以游击战术为内容的延安抗大教材,动员民众抗日。同时在淮阴与国民党上层进行统一战线, “徐州突围”后,李锐(曾任水电部副部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与组织失散,来淮找吴觉暂栖,曾参加淮阴地方国共的统一战线宴会。后李锐说此时吴觉是“豪迈气概、潇洒风度和英发才干。”
“抗盟”被迫解散后,吴借父丧之机,密购枪支,联络人员,预备武装斗争;并派员去鲁南寻找党组织。
民国28年(1939)3月1日,日军占淮阴城,吴觉奔回渔沟,起出枪支,与张芳久、谢冰岩等人在丁集张圩成立淮阴抗日义勇队,任总指挥。并于28日在渔沟五条路伏击日军的一个车队,打响淮阴县抗日第一枪。同时打土匪,除汉奸,为民除害,威震淮(阴)涟(水)。同年6月,淮涟淮抗日武装整编,吴觉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8团团长。10月,第8团与涟水薛华甫独立中队合编成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3梯队,吴觉任梯队长。与万众一、杨纯、李风、薛华甫等人组成核心,高举抗日大旗,坚持淮涟,防止了伪化,提振民心。
民国29年(1940)2月,吴觉指挥淮河大队在涟西洪码毙伤日伪100多人,淮河大队雄威大震。之后,江苏省国民政府主席韩德勤奉国民政府军委会令,抽调第24集团军第33师一个旅和江苏省保安第7旅合击吴觉部,悬赏5000元大洋买吴觉的人头。淮河大队适时改编为若干小分队分散活动,吴觉亲自带领60多人的突击队,处决特务,镇压恶霸及土匪头子,孤悬敌后,环境恶劣,历尽艰辛,坚持抗日。
同年5月,吴觉得中原局刘少奇的指示,收拢部队(对外称淮河大队),扩充力量。7月,彭明治率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先头东进淮海,至10月,黄克诚率八路军五纵从淮海南下苏中,淮大为南下华中的八路军起到了接应的作用,淮海成为五纵南击苏中的跳板与驿站;五纵南救黄桥,吴觉率部激战与六塘河两岸,以保证五纵机关的后方安全。此时的“淮河大队”在后来的志书上称之“吴觉部”。
诗人荀德麟在《淮阴60历史名人赞》中说:
“胡尘蔽海欲遮空,淮大旌旗雨夹风。
父老于今犹乐道, 缨枪乌铳踵吴公。”
民国30年(1941)“皖南事变”后,吴觉率部归辖新四军独立旅,任第3团团长。不久,回任淮海区行政公署民政处长;民国31年初,吴觉出任淮阴县长兼县独立团团长、敌工部长。于此,吴觉发挥他那纵横捭阖的才华,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组织生产,根据地建设气势磅礴。李一氓称赞:“主人颇具江湖气,做客能谈山海经。”李广涛说淮阴的共产党天下,一半是枪杆子打下来的,一半是吴觉用拳头抱出来。
民国33年夏,吴觉参加华中局的整风学习,中共中央1944年12月的电报指出:苏北的吴觉和苏南的管文蔚、淮北的孙象涵、淮南的徐宗田是“新四军主力未到华中之前的开创游击的老同志。”是代表性人物。1944年12月,吴觉出任淮海地区行政专员。1945年5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吴觉被华中局指名为新成立的苏北行署七委员之一。
民国34年(1945) 9月6日,吴觉率地方主力部队,配合新四军3师第10旅攻克淮阴城,全歼守敌9000多人。抗战胜利,淮阴解放,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吴觉以专员身份兼任边区政府行政委员会27名委员之一。
民国35年(1946),中共华中局任命吴觉兼任华中战区后勤司令,筹集粮草,协助陈毅粟裕大军鏖战苏北;随即又出色完成北撤山东的几十万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的后勤保障工作。1947年,吴觉以淮海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军分区政委一身三职的身份,带领军民苦战于淮海,确保山东至华中两大战略区交通的畅通。淮海战役期间,吴觉率部协助主力部队攻克连云港,收复“两淮”、宝应、高邮等城市。期间多次获中央明令嘉奖,功勋卓著。
淮阴城、淮安城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两淮市,吴觉兼任两淮市军管会主任、市委书记兼市长、警备司令部政委等职。
淮海战役结束,吴觉奉命率2280名干部组成南下干部队,民国38年(1949)2月,吴觉奉命集训泰州。4月,任新组建的苏南军区第6旅政委,率领淮海地区与山东南下的干部及一个旅的部队渡江。常州新中国成立后,吴觉任常州市军管会主任、中共常州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平稳接收新区城市,剿匪除恶,发展生产,恢复经济。
1950年8月,吴觉调任苏南区高等法院院长。两个月后,调任政务院治淮委员会秘书长、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实际负责治淮工作。在共和国第一大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吴觉在繁重的业务工作中,多亲临现场;在团结知识分子,发挥水利专业人才作用,解决淮河上、中、下游水利矛盾等诸多问题中,取得突出成就。被誉为“人民治淮的先驱和功臣”。
1955年被诬软禁;1956年,吴觉复出,屈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文革”期间,吴觉再次受到迫害。1978年恢复名誉。但此时吴觉淡泊名利,婉拒组织安排的国务院水利部副部长之职务提议;1979年10月,任江苏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不改本色,以共产党人的睿智和勇气,率先否定文革,整顿教学秩序,培养杨永沂、韦钰等年轻学者,主动让贤,高风亮节,众人称赞。
吴觉长期领导淮海人民进行武装斗争,被民众誉为淮海人民的领袖;淮海革命的旗帜;淮海共产党人的形象;淮海抗日武装的符号。
1984年4月30日,吴觉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72岁。
2018年4月20日,吴觉、王凤山夫妇骨灰迁回淮阴,安葬在刘老庄烈士陵园。
参考资料
吴 觉.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2018-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