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太湖片,又名
北部吴语、太湖吴语,是狭义的“吴语”,吴语六片之一。
语片简介
吴语太湖片是吴语六片之一。有人认为吴语仅仅是
苏南、
上海、
浙北一带的语言,但其实吴语区不仅仅包括
长江三角洲太湖、
钱塘江周边一带(
苏锡常、上海、
杭嘉湖甬绍一带),还包括
浙南广大地区,如
衢州、
金华、台州、
丽水、
温州以及江西
上饶、福建
浦城以及安徽南部的部分地区。
人们对于吴语太湖片的误解与
粤语概念相类似,一般人将粤语局限为粤语广府片(广州)的主流粤语方言,而并非粤语区的全部。吴语太湖片便相当于粤语广府片,属于主流吴语,以
苏州话或
上海话为代表。
吴语并未同粤语一样产生
标准音,是因为吴语历史悠久,各地方言长期以来是平行发展的,与粤语区的形成过程不同,不以一城语言为尊。
上海话由于融合了其他吴语小片的语言成分,较易于吴语区民众听懂,故可将上海话称为“吴语通用口音”。
吴语太湖片凡67县市,人口约六千多万。
具体分布
(1)毗陵小片17县市,1400万人
[江苏]
常州市、
武进(除沿江的圩塘、
魏村、
孝都、小河等乡)、
丹阳、
丹徒(东乡南乡及
镇江新区大部)、
金坛(
金城镇以西大部分为淮话移民区,城区为双
方言区)、
溧阳、宜兴、
江阴(除
顾山镇)、无锡(西南、
马山)、
张家港(除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靖江(除西南角
新桥、东兴等乡)、通州(县城
金沙镇及周围乡村)、
海门(北部
包场等12乡)、
启东(北部
吕四等7乡)、
溧水(孔镇、和凤、洪蓝、东庐、晶桥、云鹤等地)、
高淳(东部顾陇、桠溪、定埠等7乡)
[浙江]长兴(煤山东川、西川、新川、新民,夹浦
北川,白砚罗岕)
[安徽]
郎溪(北部定埠、梅渚等乡,西北部建平、东夏、幸福等乡)、
广德(北部下寺乡的庙西村,南部东亭、卢村、同溪等乡局部)
(2)苏沪嘉小片28县市,3100万人
[江苏]
通州(东南部通海区9个乡及东北部三余区7个乡)、
如东(东南角)、张家港(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
启东(除北部
吕四、三甲等7个乡)、
海门(南部)、无锡(除西南 马山)、江阴(东南顾山等乡镇)、苏州及
昆山、常熟、太仓、南通(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丰(东部裕华、南阳、通商等乡镇部分地区以及
上海农场)、
东台(东南部新街镇局地)、
射阳(合德、千秋等乡镇局地)、
海安(
李堡、角斜等乡镇局地)
[浙江]
湖州市、
长兴、
安吉(以上两县西部边境
官话移民区除外)、
德清、余杭,桐乡(除
濮院),海宁(除
黄湾),临安(高虹、
太湖源等乡镇部分地区),杭州(除主城区及周围近
郊区)
[江苏]吴江(震泽,七都,桃源,
横扇),吴县(西山)
(4)杭州小片1市,280万人
[浙江]
杭州市(限主城区及周围近郊区),桐庐县(
分水镇区),临安(淤潜镇区),省内各大劳改农场。
(5)临绍小片12县市,770万人
[浙江]临安(旧
昌化县昌北区及旧于潜县北部边境除外)、
富阳、
萧山、
桐庐、
建德(下包、乾潭以东)、
绍兴市、诸暨(除
马剑镇、
岭北镇)、
嵊州(除
贵门乡南部)、新昌、
上虞、
余姚(不含东部河姆渡等镇)、
慈溪(不含东部
观海卫等镇)、宁海(原大辽乡)、
义乌(
大陈镇)、
磐安(
胡宅乡)
[浙江]宁波市、余姚(东部河姆渡等镇)、慈溪(东部观海卫等镇)、
鄞县、
奉化、宁海(北部
西店等乡镇),象山(除南部
鹤浦、
石浦等乡镇)、
镇海、
舟山市、
岱山、
嵊泗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外多地存在一些小范围的吴语太湖片母语者聚居区。数量较多,且难以全部查明,恕不一一列举。以下仅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例子:
【
湘潭市】
雨湖区中山街道、
窑湾街道(太湖片-苕溪小片-西山话)
【
澳洲悉尼市】内西区艾士菲[Ashfield](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
【
成都市】
武侯区郭家桥正街(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
代表方言一
上海话
上海话属于太湖片。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
上海旧属
松江府,在此之前隶属嘉兴府辖下。松江府成立后,松江
地区方言在
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根据《
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而到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和民歌等)对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
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一番影响,尤以
宁波话为重。因为宁波人数量大、且有
社会地位,上海话的
第一人称复数“阿拉”即来自宁波话。这样,形成以上海本地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宁波话、
苏州话为主)的共存、混杂和融合的新上海话。新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话的基本特色,融合了
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并与苏州话一起成为当代吴语的代表方言。
人口来源多方化是造成上海话语音简化并成为各地吴语“
最大公约数”和代表音的原因之一。上海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十分易于其他吴语使用者理解。所以上海话有成为北吴语地区通用语的基础和趋势,曾经在80年代前成为北吴语地区通用语。由于
推广普通话,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
上海方言中所包容的这些上海文化的精神积淀,和上海的
石库门、近代建筑这些
物质文明融和一起,交相辉映,是上海人民智慧和勤奋的结晶和遗产。这种繁荣的
都市文化,是中西融合的、博大多元的、雅俗同赏的海派文化。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调以及多样化的文艺趣味都溶化在上海话和上海海派文化中,
吴侬软语伴随着上海人的亲乡情结,荡漾在那些具有浓厚乡土情的上海话民歌、童谣、
绕口令、
顺口溜、谜语、老古闲话、
文艺作品里,萦绕在闾里巷间。可以说,上海话,是构成
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
苏州话
苏州话属于太湖片。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
韵白、
苏白和粤白。而苏白无疑当时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
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
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
俗之。”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
《
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作者是
松江府人
韩邦庆。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
常州话
常州话,属于吴语太湖片
毗陵小片或称常州小片。毗陵为常州古称之一,毗陵小片是以常州来命名的吴语太湖片其中一个分支,使用人口位居吴语各小片第2位,流行于常州以及周边古时属于
常州府的大部分地区。
吴方言按
语言特点可划分为5个片区,即: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
婺州片、丽衢片。其中太湖片又可分为6个小片,即常州小片(或称毗陵小片)、苏沪嘉小片、湖州小片(或称苕溪小片)、杭州小片、临绍小片、明州小片。
常州市区话与周边地区的毗陵小片略有差异,是常州话的代表。常州话作为
吴侬软语的一员,发音相较于苏州话更偏硬朗。因其自身大量的古汉语元素,故尤其适宜
诗词吟诵(
常州吟诵)。
无锡话
无锡方言位于吴语太湖片常州(
毗陵)小片和吴语苏沪嘉小片的过渡方言带上,因此靠近常州
武进的西部乡镇的语音与靠近苏州、常熟的东部乡镇的语音面貌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无锡地理上处在常州与苏州之间,因此城区话又兼具两小片方言的一些特征。
东临苏州、常熟,西接常州,无锡话属于吴语的一种方言,类似于
常州话、
苏州话、上海话、
湖州话、
江阴话等等。东南鸿声片属于苏州口音,而东北羊尖港下一带又带有明显的
常熟方言特色,而西部
陆区,胡埭 马山一带又有
武进话特征,从
描写语言学角度来看,无锡话形容词可分为基式和
变式两类,其中基式分
单音节和
双音节,变式分重叠式、扩展式(又分前加式、中嵌式和后附式三种)。无锡话中的形容词在构成形式、表义作用和
语法功能方面有一定特色。
杭州话
杭州话属于太湖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
杭州方言受外来影响最大的要数宋朝迁都和清代驻军。此处的杭州话指杭州城区方言,不包括杭州辖县和杭州郊乡的临绍小片等方言。
据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从
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30年间,进入杭州的北方居民已超过当地人口。当时南渡士民带来的以汴梁为主的当时宋朝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话施加影响。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很大的变化,染上了浓厚的宋朝时的
北方话色彩。
清政府被推翻后,旗下营被迫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和
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
再次,对
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以
绍兴话(当然
萧山方言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代表的临绍方言,杭州与
绍兴的依存程度类似上海与苏州。
无怪乎学界认为杭州方言是“具有吴方言外衣的
南方官话”。实际上由于长期以来
人口流动和经济交流杭州方言受到周边吴方言地区的影响也不足为奇。绍兴有句谚语:“经济人断勿得杭州路”,是说绍兴人来杭贩卖物品或经商定居的多,而且占据了当时杭州主要的
上流社会。杭州也有一句谚语:“杭州个萝卜
绍兴种”,是说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绍兴地区。绍兴人多了,绍兴话对杭州就有了影响。
嘉兴话
嘉兴话,俗称“嘉兴言话”。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和北吴其他方言如
苏州话、上海话、
湖州话、
绍兴话、
杭州话等基本能互通。
湖州话
湖州话,与上海话、
苏州话、
温州话等同属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
苕溪小片(又名湖州小片)。吴语苕溪小片包括湖州
吴兴区、
南浔区、
长兴、安吉(以上两县西部边境官话移民区除外)、德清以及以及杭州市部分地区(包括
余杭区大部、
江干区东部、
西湖区北部、
拱墅区北部等),使用人口约为300万。另外,由于清末
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
人口迁移,长兴、安吉西部部份地区存有非湖州吴语母语人口,主要是操官话、
闽南语以及其他吴语。
宁波话
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是甬江小片的代表方言,通行地域包括宁波市所属
海曙区、
江东区、
江北区、
镇海区、
北仑区.
鄞州区、
奉化区、
象山县和
余姚市
丈亭、陆埠以东,慈溪市
观城以东及
宁海县岔路以北地区。余姚.慈溪两市西部地区属临绍小片,宁海县岔路以南属台州片。宁波和
舟山两市辖地内,诸方言十分接近,
内部一致性很高。随着近代移民的关系,宁波话对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中的市区上海话也有较大影响。
随着时代的前进,宁波方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通商口岸,也吸收了一些外来成分,融入宁波话的外来成分,是一些英语、日语的译音。
绍兴话
绍兴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绍兴话同上海话、
苏州话、
湖州话、
萧山方言、
杭州话同属北部吴语,彼此间互通度较高,可大致进行交流。广义的
绍兴方言包括
绍兴市所辖3市2县1区及其临近地区的方言;狭义的绍兴方言则仅指
绍兴县“东头埭”
土语。东头埭与西头埭相对,前者为旧
会稽县属地,后者为旧
山阴县属地。绍兴方言通过越剧、
绍剧、
莲花落等戏曲形式和名家作品以及客居外地的绍籍乡人,传播于国内外。
舟山话
人们都说
舟山话和
宁波话上海话差不多,其实舟山话是和后两者有点相似,但更有这它本身的特点,舟山话区别于上海和宁波话,说起来给人感觉更柔,更顺口,舟山话带有海岛人的直爽,干脆。
舟山话系吴语
甬江话的一个分支。一直以来,舟山与宁波一衣带水,舟楫往来,历年海禁解除,回到舟山的多数都是从宁波过来的。历史上舟山和宁波就是
甬江文化圈的。
代表方言二
常熟话
常熟话,俗称“
常熟说话”。吴语的一种,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常熟话中清浊、
尖团、平翘判然有别,是一种较为独特而又颇具
代表性的吴语次方言。
常熟话拥有33个声母,50个韵母,8个声调,
音系是吴语太湖片中相当完善的代表。常熟话中的很多古语词汇也是吴语中的宝贵财富。
昆山话
昆山话属于
吴语方言。和同属吴语的
苏州话和上海话都比较接近,仔细辨别的话还是有差别的。
例如苏州话称呼“你”为“倷”[nᴇ],上海话为“侬”[noŋ],而昆山话是“侬”[nən]。
再有如我们,苏州话“伲”[ȵi],上海话“阿拉”,昆山话为“我里”。
老
昆山说话有一句有特色的就是“去”这个字,这“去”字读出来的音是[kʰᴇ]。
“东西很多很多”,城北的姑娘笑着说“浑淘淘”、正仪的姑娘文雅地说“航航寻寻”、玉山镇的姑娘说“交交关关”、最后一个说“噢哟,物事多透多透!”
吴江话
吴江地处
苏州、
嘉兴、上海交界,其方言也如其
地理位置一样,近浙则似浙,近沪则似沪,同属
吴侬软语,一镇一村略有差异。
要细分吴江方言,村村镇镇皆有独特之处,吴江人一听自能辨别,但要将它们细加区别,恐颇费功夫。只能按其共同特点粗粗地分成几个大块。
似乎
松陵口音应是吴江方言的代表,这是因市政府所在,自然成为吴江政治、文化中心。这一块,还应包括
同里的西部,
八坼的北部。至于清树湾一带,其口音已与
吴县相差无几,不能归于一类。苏州距松陵不过十多公里,而苏州甜糯得近乎“发嗲”的口音在松陵则全无痕迹,松陵口音较之苏州话要爽快得多。
主要分松陵话、同里话、芦墟话、盛泽话、平望话、
桃源话、震泽话、七都话几片的方言。
江阴话
江阴话分为城里、
东乡、
西乡、南乡四大门派,各具特色。
江阴城里话以硬著称。江阴的
刀鱼特别鲜,这是江阴的特产,新上市要买1000多元一斤,不过你到江阴到处可听到与刀有关的话。原因是江阴城里话里,“什么”,上海人说“啥”,江阴人说“
刀子”。比如上海人说“今朝吃啥物事?”,江阴人说“今朝吃刀子啦?”。不了解的人是要被吓坏了。又比如:上海人说“侬勒
做啥啦?”江阴人说“你勒作刀子?”
江阴人讲话大多数人讲话比较直,并且喉咙大。当你正静静地坐在那里,或许突然一声巨响,震耳欲聋,“××,是你哦,裱浆葛(江阴人的
口头禅)“。
丹阳话
丹阳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方言。
丹阳位于吴语边界处,绝大多数地区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东南部吕城等诸镇近
常州吴语,而市区一带则带有浓重的丹阳地方口音特点,与其他吴语地区通话有一定难度,但具有通话的可能性。丹阳方言在青少中影响力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普通话的过度推广(
学校教育从幼儿园起全面禁止方言),此外还有与邻近地区交流日渐频繁等。希望丹阳人重视、保护丹阳的吴语
语言文化。
慈溪话
网上有很多
慈溪话的歌曲,比如《
外婆谣》、《新年到、祝福到》,
慈溪人对家乡话的宣传和普及做得很到位。
《
慈溪县志》对
吴方言在
慈溪市的源流与分布有专门的记载:吴方言有5个
次方言,
慈溪方言属吴方言太湖片。吴方言太湖片又分6个小片,慈溪处古越州与古
明州交会之区,慈溪方言占2个小片:东部
观海卫及以东原慈北、镇北部分,古属明州(
宁波府),为吴语区太湖片
甬江小片;桥头及以西原姚北部分,古属越州(
会稽府),属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
富阳话
富阳古名富春,是
三国东吴吴大帝故里。
富阳话属于吴语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
富阳话”今天“叫”今[kiŋ]朝“、”明天“叫”明[məŋ]朝“、”妻子“叫”老娘“、”丈夫“叫”老子“、”小孩“叫”小戏厮“、”昨天“叫”昨日子“、”难为情“叫”倒埋“、”一点点“叫”一丢丢“、”晚上“叫”夜里“、”滑稽可笑“叫”发魇“、”晦气“叫”
倒灶“、”挨打”叫“镇骨头”、“吓一跳”叫“魂石出”……
宜兴话
中国
陶都宜兴位于太湖西岸,
宜兴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方言。
宜兴人把未婚女子称作大小娘,把白痴叫做
痴鬼,把邻居叫做夹壁夹,把这样叫做酿老,形容圆说作的溜圆,把
花生仁说做生古肉,把菜刀说成搏刀,把
雨鞋说作套鞋……
张家港话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
张家港话即张家港居民的语言。张家港方言区划大致以沙漕交界河和南横套为界,分南北两部。南部俗称“江南”,统称“江南话”;北部俗称“沙上”,统称“
沙上话”。南部“江南话”以界
泾河、新沙河为界分东西两片,东部为
虞西话(常熟西乡话),西部为澄东话和澄要话(
江阴东乡话)。北部“沙上话”以
南中心河为界,西片基本上都说
老沙话,东片大多说常阴沙话。
澄东话拥有34个声母,42个韵母,8个声调。
余姚话
余姚自秦朝设县,至汉朝建城,自此开始隶属于
会稽郡,唐朝在会稽郡设置越州,余姚县隶属于越州,
王阳明先生固有“古越阳明子,余姚
王守仁之说”,至元明清改越州为
绍兴府,余姚一直隶属于绍兴府,
余姚话是吴语临绍片的一种方言,语法上深受
绍兴话影响,而解放后被划入宁波地区,吴语
宁波话的词汇也被余姚话采用,而余姚话有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发音和语尾
助词,从而形成了特有的余姚话。
太仓话
太仓旧时与
苏州府、
松江府及
嘉兴府相邻,
太仓方言与这三个地区的方言也极为接近。特别是
苏州方言,由于苏州话的权威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吴语小说、评弹及民歌等),并且太仓在历史上多数时间由苏州府代管,其对太仓话的影响颇多。另一方面,随着上海的崛起,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繁荣,加上太仓与上海地区的往来频繁,太仓方言与
上海方言之间词汇的互相影响也非常深入。
诸暨话
诸暨话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方言。声调有8个。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等都与
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诸暨话还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北方人的南侵,
汉民族的南迁,千百年后,
古越族在诸暨已音信难觅,可是,一种语言,诸暨话,却以丰富内涵展现在面前,并且与汉字相得益彰。
海宁话
金庸、
徐志摩等都是说
海宁话的。
金庸,一个江南人,在位于粤语区的香港生活了几十年,期间还学会了说粤语。然而,他乡音不改,依然是一口
江浙口音。金庸是
海宁人,海宁是说吴语的。
吴语作为
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金庸这个江南人的影响是极深的。不光是说国语时带江浙口音,金庸写文章,也经常选用吴语的词汇。例如,金庸在小说中用以代替“东西”一词的“物事”就是吴语的常用词语。再比如,《书剑恩仇录》中
陈家洛称呼母亲的那一声“
姆妈”,就是吴语区特有的叫法。而金庸使用得最传神的吴语词汇,非《鹿鼎记》中的那个“贼忒嘻嘻”莫属。由于
韦小宝被设定是
扬州人,这个词语又是从
韦春花的口中说出,但这个词在
江淮官话扬州话中是没有的。“贼忒嘻嘻”是吴语特有。金庸在他的小说中还用过“眼乌珠”、“镬”、“晏”、“耳刮子”、“瞎七搭八”等字词。对于不说吴语的读者来讲,见到这些词语可能会感到不习惯,而对于吴语区的人来说,则是再亲切不过了。
金庸小说中集中展示吴语之优美的,是《天龙八部》中
阿碧的对白。兹抄录几段,以飨诸位:
那少女嫣然一笑,道:“啊唷,我是服侍公子
抚琴吹笛的
小丫头,叫做阿碧。你勿要大娘子、小娘子的介客气,叫我阿碧好哉!”
阿碧微笑道:“两位大爷来啊来到苏州哉,倘若呒不啥要紧事体,介末请到敝处喝杯
清茶,吃
点点心。勿要看这只船小,再坐几个人也勿会沉格。”
阿碧向
段誉瞧了一眼,笑道:“我弹着好白相,又算啥绝技了?段公子这样风雅,听仔笑啊笑煞快哉,我勿来。”
阿碧笑道:“阿朱就是阿朱,伊只比我大一个月,介末就摆起阿姊架子来哉。我叫伊阿姊,介末叫做呒不法子,啥人教伊大我一个月呢?你用勿着叫伊阿姊,你倘若叫伊阿姊末,伊越发要得意哩。”
阿朱轻笑道:“你就是会体贴人。小心公子晓得仔吃醋。”阿碧叹了口气,说道:“格种小事体,公子真勿会放在心上。我们两个小丫头,公子从来就勿曾放在心上。”阿朱道:“我要俚放在心上做啥?阿碧妹子,你也勿要一日到夜牵记公子,呒不用格。”阿碧轻叹一声,却不回答。阿朱拍拍她肩头,低声道:“你又想解手,又想公子,两桩事体想在一淘,实头好笑!”阿碧轻轻一笑,说道:“阿姊讲闲话,阿要唔轻头?”
阿碧所说的方言,是真正的
吴侬软语。书中描写阿碧与段誉、
鸠摩智等人交谈的那一大段文字,韵味之足,情景之胜,直让人感叹:吴语之优美,一美至斯。
通东话
通东话,又称二甲话、四甲话、
吕四话、东社话、古
常州话等,属于
吴语太湖片
毗陵(
常州)小片,通行于江苏
南通地区通州东部、海门北部、启东北部等地(即
通东地区)。通东人是南通东部地区(
通州、
海门、
启东部分地区)最早的居民,和沙地人一样也是江南移民,早在一千多年前便从长江以南的常州(比今之常州范围更广)来到这片
江海平原上生活。唐宋之际,通东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从南方迁移到海门地区,融合同化了当地的先
住民,形成了通东人的基础,这便是古海门人。在之后一千多年中,不断从南方涌来的江南移民融入了当地古通东人,其中尤以明朝江南移民的势力最大,对古通东话的影响也最深,但是通东话始终保持了古吴语的特色。
历史上,通东地区多系古通州
海门县(公元958年-1672年)属地。早在公元7世纪初,通东人的先民即已来到这里从事盐业生产。唐天宝七年(748年)鉴真和尚过
狼山东渡日本弘法时,狼山(今南通)就属常州界内;同样是唐代,朝廷在南通设置了本地记载中可考的最早建制——
狼山镇,隶于
浙江西道。五代时,其地属
浙西晋陵郡。古代晋陵属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区。由此可见,通州(今南通)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皆属常州(比今之常州范围更大)管辖。现通东话通行于老
运盐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吕公路两侧地区,包括
余西古镇(
二甲镇)、
五甲镇、
东社镇、
货隆镇、
王浩镇、
正余镇、
东灶港镇、
吕四港镇等乡(镇)和金余镇、国强镇、
四甲镇、
树勋镇、
余东古镇、
包场镇、
刘浩镇等乡(镇)大部分地区,以及
万年镇、
常乐镇北部等地。通东话具有吴语的特点。它和其他吴语一样都有些
有音无字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古代文献上怎么也找不到来源,是古代越人留给包括通东人在内的所有吴越人的。
桐乡话
由于历史渊源,
桐乡是
有原崇德县和桐乡县及1950年合并湖州
乌镇而来的,所以各镇方言有一定差异,乌镇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和桐乡其它乡镇方言有一定差异性,特别是俚语方面差别颇大。渊源流长的历史使桐乡话显得既
丰富多彩又耐人寻味。在古语里面,白天就叫“昼”,所以有个词语叫昼夜不分,表示“昼”和“夜”是相对的。那时的人们为了区分上午和下午,就把中午之前叫“上昼”,中午之后叫“下昼”,这种叫法就一直延续到今天。由此可见,我们的桐乡话代代相传,不知已经延续了多少年。除了上昼、下昼,桐乡话里还有很多词保存了古语的风貌。火柴用桐乡话叫“
洋火”。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没有火柴,火柴是从大洋彼岸的外国进口的,那时候人们把外国人叫“洋人”,所以外国进口的火柴就叫“洋火”了。由于当时中国是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从外国进口的东西还有很多,像柴油,我们就把他叫做“洋油”,肥皂就叫“洋皮皂”。原来桐乡话里还有不少的辛酸历史。从很多桐乡话里面,我们还可以了解桐乡的风俗习惯。“吃豆腐饭”是参加丧礼的意思。那么为什么把参加丧礼叫“吃豆腐饭”呢?因为以前我们江浙一带农民家里有了丧事,要把一具尸体从家里移到坟地去埋葬,是需要邀些村里的人、亲戚朋友来帮忙的。但是由于主人家都不富裕,所以办丧事的饭菜比较简拙,以豆腐为主,因为豆腐不仅价钱便宜,还是白色的。亲戚朋友忌讳说去参加丧礼,就说是去吃豆腐饭的。
桐乡话是“
土话”自然也融入了桐乡老百姓的智慧,很多词语还非常形象生动,缝衣针用桐乡话叫“引线”,膝盖用桐乡话叫“脚馒头”。缝衣针的作用就是把线从这头引向那头,“引线”把针的功能说得再明了不过。再看,你的双腿上,哪里最像馒头,当然是膝盖了,“脚馒头”形象地说出了膝盖的外形特点。
“着火”“力气”“
腐乳”用桐乡话分别是怎么说的? “火着”“气力”“
乳腐”,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不就是倒装吗?有的时候桐乡话还会把“我对不起你”说成“我对你不起”,把“我打不过你”说成“我打你不过”,这就是把一些话的顺序给颠倒过来了。
海门话
海门话隶属吴语,承载了很多历史文化的遗存,仍然保存着一些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
古汉语特点,说来都是文绉绉的。如我们我们把“爱人”称作“娘子”,称“自己”为“吾”,称“他(她)”为“伊”,称“不”为“弗”,称“找”为“寻”,称“父母”为“爷娘”,称未出嫁的年轻女子为“小娘”,将“
脸盆”称作“面锣”,将学生交的“学费”称作“学钿”,将“穿衣服”称作“着衣裳”等等。海门话有着古文的精练。“不”是“拗”,“不要吃”就是“拗吃”,“不要说”就是“拗话”,“不要开”就是“拗开”,喝酒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在讨论是否再开酒时,凡海门人都会警觉,这是最能锻炼人的听力的。根据
语言学家对声母、韵母、声调的分析,用海门话来诵读
古诗文,在平仄的掌控和押韵的协调上更臻美满,尤其是仄声中
入声字的处理,颇有吟唱文化的特质。我们上初中那会儿,老师们用的基本上都是地道的海门话,读古文也不例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读来摇头晃脑,倒也是声声入耳,荡气回肠。
凡
文化底蕴深厚的方言,莫不以生动形象为特征。海门话中有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用法,很值得玩味。如海门人将跑得很快,说成是“跳出来跑”。试想,还有什么能比跳起来离开地面跑得更快的?每听到这个词,我就不由得想起电视剧中众多武侠高手腾空飞奔的情景。海门人称“小孩”为“小官”,称“新郎”为“新小官”。“小官”是人生的起点,“新小官”是结婚后在人生旅途上的另一个起点,可见海门人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再比如,海门人称“男孩”为“猴子”。男孩,好动而顽皮,这与猴子的习性相似,这一借喻手法的运用,将男孩的特征表现得入木三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我们将人身上的“
积垢”称为“黑漆”,将“闪电”称作“忽闪”,将事情“没有进展”说成是“蟹沫无气”,将“打嗝”叫做“打急勾”,将“去年”叫作“旧年头”,把“明年”叫作“开年头”,将“干爹”和“干妈”称作“寄爷”,将“碰巧”称作“当当碰了恰恰上”等等。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注脚,如果对海门话加以仔细考察,我们从中还颇能听出些文化来。比如在农村,常称“种地”为“种花地”。原先我对“种花地”这种说法不甚理解,在一次偶翻《
海门县志》后方恍然大悟。海门素有“江滨乐土、粮棉故里”的美誉,在
经济作物中以棉花居多。因此,在下地时很多人都称“种棉花地”,但这种说法不免冗长,为便于表达就逐渐简化成“种花地”了。再后来,就成了“种地”的代称。“种花地”与“种地”之间仅一字之差,却诗意顿生。如果这种推断成立的话,海门人倒是有着几分浪漫的。我们海门人称“
中饭”为“点心”,是海门人好客,恐中饭不丰怠慢了客人,而把“中饭”轻描淡写地说成“点心”?还是因中饭为午时,刚好为一日之中心而得名?真是不得而知了。我们还把“勤俭节约”称为“做人家”,一个“做”字,将海门人持家的细致、精巧描述得极其传神。海门
常会把做事不负责任、不考虑后果的人斥之为“海蛰”,这未免让人云里雾里:“海蛰”又何以成为骂人的代名词?其实,海门有几十公里的海岸线,我们的先祖以出海捕鱼为生,而海盗常滋事扰民,“海蛰”实为“海贼”之意,表示对海盗行径的深恶痛绝。有一次和外地客人吃饭,结束时我让服务员把水果“抬上来”,客人很是不解:小小一盆水果,干嘛要兴师动众地“抬上来”?追根究底,席间竟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海门还在描述“烫”、“刺”等感觉时,还会在这些词语后面加一个“人”字,“烫人”、“刺人”,一切以人为中心,很有些以人为本的意思。
海门话中有些词的
表现力更是惊人,光形容颜色的就“碧波爽清”、“绯红炽拉”、“腊扎金黄”、“花离斑烂”、“赤乌滴黑”、“灰色堂堂”、“煞白敞亮”等等,外地人要全面掌握这些词汇其难度可想而知。海门是较“土”的方言,有些话与普通话哪儿跟哪儿都挨不上边,如怕人想(怕痒)、好子客(老实本份)、有
心相(有耐心)、初光生(基本上)、老油条(油腔滑调的人)、小揩面布(
手帕)、泛乌百老(很多)等等。更有寻掐博(找麻烦)一词,有人开玩笑说是
英文单词“
trouble”(麻烦)的音译。
几乎所有的方言都有些让人捧腹的笑话,海门话自然也不例外。曾听朋友讲,若干年前,一个海门人在北京的大型商场买东西,营业员很热心地用绳子把一大堆东西扎好,但绳子拎的一头留得太长,于是,我们的海门老乡付完钱指着绳子对营业员说:“麻烦你帮我在上面尿一尿(绕一绕)”。光天化日之下,营业员闻之顿时满脸通红。一番口舌之后,误会终于解开,但笑话算是永久地留下了。
平湖话
红头黑脑子:形容醉态。 宿里宿塔:不新鲜。 着介:这样。 哭淘:以为。脱手放舵:放手让人干。十只落苏十个柄,
十个人十个性。 碰饭篮:闯祸,撞木钟。掮水浸木梢:上当。木梢看似小,经浸水后特别沉重。白脚花猫:喜出外串门浪荡在外。传说白脚花猫天生性格,喜浪荡。猪头三:缩脚韵影射“牲”字,即骂人众牲。吸不通
烟管:不通窍,骂人固执
转不过弯来。 撒恭老头星:不可收场。冷头
牌位:人死后头必冷即骂人死鬼。气刹猫:一种有盖的陶器,光溜溜地猫儿无法偷食。 寿勃鸪:瓷器套筒
食盒,有寿字花纹及花鸟图案。 鸟泥坑:皮肤上的黑色泥垢。常码常情——经常、长久。呒青头——不知分寸。五筋亨六筋——十分卖力。哭出污拉--哭丧着脸。五黑能登——魁武雄壮。异出百样——不合情理。日五常遭——经常性。异个路道——与众不同。千日隔宿——很早以前。厚脂纳得——脸皮真厚。想头刮脑——搜肠刮肚。死活能吞——半死不活。一落二五——端端正正。
狗皮到灶——爱占便宜。 疙里糊涂——缠不清楚。牛牵马牵——推推攘攘。异奇各式——稀奇古怪。七张八嘴——七嘴八舌。挨一从头——按照次序。哭出乌拉——一脸哭相。从去白来——翻来覆去。笑眉堂堂——满脸微笑。鹅头鹅脑——呆头呆脑。穷息福息——来势汹汹。神智无知——不用脑筋。火出兵崩——
火气很大。自说三道——自说自话……
启东话
启东,原称外沙,位于
长江入海口北岸。启东一词,意为启吾东疆。而之所以古时把启东称为沙洲,原因是启东直至清乾嘉年间才基本成陆。在此之前,历代
中国地图上都只能找到零星的几个沙洲。
历史上,江南居民迁至今通州、海门(包括启东)地区,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
地方文化——
沙地文化。沙地文化总体上延续了江浙一带的
文化传统,随着历史的变迁,沙地文化又有所发展和损益,同时也迸发出新的亮点。
启东人尽管身处
江北,却从不认为自己是江北人。相反,启东人也像苏南人一样,把
江淮方言人统称为江北人。可见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在启东人的观念中,虽然我们地处江北,但我们是江南人,我们就得沿袭江南的风俗、江南的文化、江南的一切。
溧阳话
溧阳话属于吴语。
溧阳方言的“胖肉”就是
肥肉,“
精肉”就是
瘦肉,“日头”就是太阳,“绞布”就是
抹布,“
团鱼”就是
甲鱼。而有些方言,就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出原句的意思。溧阳人把开水说成“滚水”,把肥皂说成“洋碱”,把瞎讲说成“胡嘲”,把
打呼噜说成“抽呼”把菜刀说成“薄刀”,把电灯说成“
电火”,把锋利说成“锋快”把芦帽说成“秧帽”。另有一些方言译成普通话,如果不是溧阳人,从音译后的字面上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出意思,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如办法说“宝门”针说“引线”,
棉袄说“绑身”,
蚯蚓说“河蟮”,茄子说“绿苏”还有玩玩说“遣遣”,日子说“日脚”,门槛说“户琴”,等等。
金沙话
金沙话,是一种
吴语方言, 通行于
江苏省
南通市
通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原
金沙镇(现金新街道、
金沙街道)大部分地区(东南部原金余乡地区除外)、
西亭镇东部、
川姜镇北部、正场镇大部分地区、东社镇西北(原唐洪乡地区)、五甲镇西北(原庆丰乡地区)和
十总镇(原十总乡、
二窎乡)。
金沙话是古海门方言与古通州方言融合产生的方言,也可以看作是
通东话与
南通话的过渡方言,可以说是带有更多南通方言成分的通东话。其仍具有
浊音,声母具有吴语的特点,而韵母与词汇则更多地具有南通方言的特征。以金沙话为代表的南通-金沙-通东方言区,其地理范围,显示出的正好大致是五代
后周和宋、元、明、清四代通州的行政区域(不包括十八世纪以后形成的启、海地区),以及此前的与之相关的
长江口海域。表明金沙-通东方言是由古通州话演变而来,所以讨论古通州话的形成,必须弄清楚南通地区的地理变迁。
大约公元7世纪初,
胡逗洲(壶豆洲)以东和东南长江口黄海上相继出现了
南布洲、布洲、东洲等几个较大的沙洲。到了公元9世纪后期,布洲与东洲涨接,始称
东布洲。唐末,东布洲为浙西东洲
镇遏使姚存制割据。由于东布洲的形成与开发较晚,它一开始即属江南常州管辖,因此最初的流人当主要来源于古代常州一带。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
静海岛)与大陆涨接,不久改属
海陵郡(治今
泰州市)管辖,静海人与江南人的交往日减,而与江北海陵,尤其是与其毗连的
如皋县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繁,最终导致了静海方言由吴语向江淮官话的慢慢转化。而东布洲(
海门岛)直至公元1041-1048年间始与通州东南境涨接,在古代交通相对闭塞的情况下,岛上居民与岛外来往比较少,因而方言并未受到江淮方言太多的影响,始终保持了吴方言的特色,金沙话正是如此形成的。
嘉善话
一天世界——摊放得杂乱。七桥八裂——不平,不光生。大错八扳——差异很大。飞龙活跳——形容鱼很鲜活。眼花六花——眼花缭乱。五嗨六肿——臃肿。勿二勿三——不太正派,不正规。勿入流品——较差面不入品级。地陌生疏——不熟悉当地情形。百热飞烫——形容食品刚出锅,很烫。死样活气——无精打采。滞五搭六——形容人糊里糊涂。行尽行市——极多。寿头寿脑——傻里傻气。赤括全样——物品很新。极出胡拉——发及极样子。哭出胡拉——哭丧着脸。一脚锣鼓——总共。祭毛作六——烦扰。神志无主——头脑不清,糊涂。极形极状——惊惶失措。恶形恶状——不顾体面,乖戾。的角四方——方方正正。昏头七冲——昏头昏脑。刮辣松脆形容物声很脆。厚滋呐答——厚
面皮,无羞耻。牵丝攀藤——不干脆。贼皮连牵——厚着脸纠缠不休。涓光滴滑——十分光滑。猪五石六——不识相地说个没完。则末收梢——最后,后来。踢脚
扳手——障碍多,不易行进。假痴假呆——装傻。
老三老四——说话傲慢,不谦虚。面熟陌生——面善失记。咪里吗啦——迎亲喇叭声。活龙活现——形容像真的一样。格里糊涂——啰嗦,纠缠不休。海外奇谈——形容程度很深。搅七念三——胡搞,捣蛋。清水光汤——形容粥稀。滑脱精光——一点不剩。横七竖八——杂乱,不整齐。瞌充懵咚——似睡似醒。
长兴话
长兴话,俗称“长兴说话”,又可称之为“长兴闲话”,与周边太湖一带的方言同属于吴语太湖片。
长兴内部方言也存在差异:城东洪桥,新塘等地,擦化严重,“鸡,猪”同音,“气,次”同音;南部地区的“酸,三”同音,“官,关”同音;西部
泗安、南部和平等地的“有,秋,修”字读[iʏ]韵;北部地区的“手”、“臭”等音读
舌面音,与其余地区不同。
由于居住地域、交通、贸易、文化交流、婚姻等原因,此外和平东北部,吕山南部及
西苕溪两岸与湖州沿线的长兴话带有湖州口音。白岘地区的口音带有很浓重的宜兴口音,煤山北部一带已经以说宜兴话为主。
海盐话
海盐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秋雨一场寒。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晴过冬至落过年,干脚燥手好种田。
小暑一声雷,得转一个晚
黄梅。最长
夏至日,最短
冬至夜,春分秋分日夜平。白霜白咪咪,秋分稻秀齐,寒露呒青稻。霜降捉早稻,立冬早晚一齐到。
宁海话
宁海话属吴语,是吴语
明州片跟台州片之间的
过渡性方言,与南部三门县的方言较为接近,通话无碍。宁海话内部不一致,有比较明显的
南北差异。北部以西店话为代表,接近宁波话;中部以城关话为代表,是正统的宁海话;南部以桑州话为代表,接近
台州话。这种由北往南渐次变化的方言现象,多少跟境内的
地理环境及过去的行政设置有关。 各处宁海话口音虽有差异,但全境人民皆可自由通话。
金坛话
金坛话,是吴语的一种,属于吴语太湖片的毗陵小片。吴语金坛话拥有28个声母、41个韵母和8个声调。金坛西部为
太平天国战乱后的江淮移民后裔,使用的是
江淮官话。
人曰宁。人无老少男女皆殿以老。如此曰葛。如之何曰那宁处,亦曰那宁达。不曰弗。问词曰爹。问何所作曰作爹特。问何等物也曰爹东西。特者指事词,又已然之词。曾祖曰曾公。祖曰耶耶。祖母曰埋埋。父曰爹爹。母曰娘。兄曰大郎。弟曰弟子。城中二读如泥,其四鄙二读如市。上读如酿,去读如磕。游谓之弗相(长言之曰弗相相)。呼取物来日捉了来。立曰跨。挟一人与俱曰孪。揭壁上败楮曰亨。以火熟物曰笃。雄卵子日子。豆腐之豆读如头,是以去为平也。凡杭州言阳平声
十九为阴平声,如鱼龙猫是也。口吃者谓为之笃笃。自谓其曹曰我家,亦曰我龛。日曰聂。昼曰聂脚,夜曰夜头。式活助词也。法犹否也。勖犹休也。能够者甚词,亦至于此极之词。凡一切鬼神皆曰菩萨。
象山话
象山县隶属于
宁波,对于外地人而言,宁波话和象山话似乎并无太多不同。然而,象山当地的方言权威,曾花费20多年时间研究
象山方言,并著有《
象山方言志》的
叶忠正却能清楚分辨两者间的不同。
叶忠正说,象山话其实就是象山人自己使用的
本地话,也是吴语,确切地说,是吴语太湖片甬江小区。如果要细分的话,可分十二个
方言片,但总体上,大致可分为南北片,北片以
丹城话为代表,人们所说象山话,实际上就是丹城话。而南片则以南浦话为代表。
丹城话是以县城丹城为中心的北片方言,使用人口为27万,占全县总人口50%。
象山话和宁波话的区别所在,主要就是在语调和音频上,音频更长的就是象山话,这与象山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
象山是半岛县,又有
岛山之县之称,
低山丘陵地貌占了全县的67.5%,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人们生活的环境,四周全是山,这就导致了彼此间交流,不得不提高嗓门,拖长语调,千百年来就形成了特有语言风格的象山话。
临安话
古代的临安是指临安府,即今
杭州市,是
南宋都城所在,有“临时安顿”之意。临安是指
临安市,是杭州市下辖的一个区。县治史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
地域文化渊源流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
五代十国吴越国王
钱镠的出生地和归息地。
临安方言属于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
德清话
德清人越来越发觉寻找传统、保持地方文化的重要与迫切。德清话,起着别的文化载体无法代替的作用,一种方言淡出了,一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能会消亡。
越是地方的,也越是世界的。方言有其自身的
使用价值和特殊的
文化价值,是
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不可再生的、珍贵的非物质
文化资源,是构成
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保护和传承好德清话,建立德清方言文化
信息库,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职责。
靖江话
老岸话是
靖江市代表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5%。通常所谓“
靖江话”,一般是指“老岸话”。靖江话似江南话(吴语)而地域又不在江南;靖江在江北而所讲的话又不是
江北话(
江淮官话),这一独特的语言个体的形成与靖江地理位置与长江改道有关。靖江话清浊音、
尖团音、平翘音都能区分。
靖江的语言是吴方言,文化是
吴文化。也许吴语区发展更多地得益于吴文化,用吴文化滋润我们的城市,用吴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让吴文化成为推进
又好又快发展的
凝聚力、
软实力。
嵊州话
嵊州话,属于汉语吴方言太湖片临绍小片。使用者集中于浙江省嵊州市。越剧舞台语音即以嵊州方言为基础。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曾以嵊州方言对省内播放节目。
嵊州话具有声母30个,韵母46个,声调8个(平上去入,并各分阴阳)。
奉化话
奉化方言属于吴语方言系统中的明州小片(俗称甬语)。根据各自特点,大致可分为五个
方言小片:大桥镇小片、北部平原小片、
剡江上游小片、横山小片、沿海小片(
象山港)。各小片间存在交叉、过渡区域。
奉化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别,主要体现在语音上,如有整套的
塞音浊声字,部分含
开口呼韵母的音节时口腔相对开的较小;有入声字,并读得明显有力;
两字组、
三字组连续读时,首字多数读的较重,等等。这些特点也是奉化方言在明州小片中显得“硬”、“拗”。
桐庐话
浙江省
桐庐县方言属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与吴语太湖各片能互通。大致可以分为六片:
桐庐镇片,上南乡片,下南乡片,北乡片,新合片,分水片。
语言特点
详细介绍
(1)
三等韵逢知章组多数读
洪音。如:尝、烧、首。
(2) 大部分地区流摄大多不读[u]尾。如:手、狗、周。
(3) 效摄不读[u]尾。如:包、烧、小。
(4) 麻韵三等精章两组不同韵。
(5) 见系二等开口字有文
白读,白读多读[k]组声母。
(6) 口语“人银”同音。
(7) “鹿六绿”同音。
(8) 没有
鼻音形式的儿尾。“囡儿”“筷儿”在苏州等地除外。
(9) 单数
第三人称多作“伊”,毗陵小片和杭州小片多作“他”,甬江小片多作“渠”。
(10)“事情”多说“事体”,“今天”多说“今朝”,“抽屉”多说“抽斗”或“抽头”,“乘凉”多说“
乘风凉”或“吹风凉”。
(11)多数地点没有“人客,豆腐生”这样结构的词,没有“大粒豆,小张纸;买本添,买本凑;你走先,你走起”这样的语法结构。
毗陵小片
(2)大部分地区臻摄
合口三等知章组字多保持合口。如:春、出。
(4)歌戈韵与模韵(明母除外)不混。如坡≠铺、多≠都、搓≠粗、河≠湖。
(5)麻韵开口三等章组字与二等字不同韵。如:蔗tsa\u6c99so、茶dzo\u5bb6ko。
(6)侯韵、尤韵(知系),除宜兴、靖江、
定埠外多读[ei]。如:斗、手。
(7)“嘴”字韵母[y]。
(8)“鱼”字白读不读鼻音一类的音。
(9)灰韵不读单元音。如常州:对daei。
(10)“
铁锅”多说“锅”或“锅子”,不说“镬子”,穿衣服说“穿”不说“着”,家多说家不说“屋里”,部分地区“东西”不说“物事”。
(11)
人称代词第三人称说“他”。“谁”口语用“哪个”或“底人”,不说“啥人”。
(13)“红的、好的”除丹阳、张家港、江阴、靖江等地外,都说“红佬、好佬”。
苏沪嘉小片
(1)澄从两母多读[z]。如:茶、迟。
(2)臻摄合口三等知章字变开口。如:春、出。
(3)唐阳江韵多读鼻话韵。如:窗、双、张。
(4)歌戈韵与模韵多混。如:多=都、歌=姑。
(5)麻韵开口三等章组字与二等帮知
庄组字同韵,与见希不同韵。如蔗tso\u6c99so,海盐[蛇zo\u53c9tsʰo\u67b6ka]
(6)侯韵、尤韵(知系),多数读单元音,少数不是。如:狗、手、头。
(8)“嘴”字韵母[l]。
(9)“鱼“字白读多读鼻音,除沙上、常熟、张家港、东山等地念ngei。
(10)“梳”字多读[l]韵。
(11)咍韵与谈寒韵多混,如才和残、胎和滩。灰韵
端组多读开口,如对和队。
(12)“铁锅”多说“镬子”。“家”多说“屋里”。
(13)单数第三人称代词多说伊,除
无锡念“佗”,常熟、张家港念“渠”。
(14)“红的、好的”的“的”说“个”,读[k-]或[g-]声母的
入声。
苕溪小片
(1)鱼虞两韵知章组合日母读[l]韵。如:猪、书、蛛、如。
(3)除湖州、余杭外,咸山两摄开口三四等舒声(知系除外)今多读[i]。如边、天、变、线、剑。
(4)除余杭外,“尾”字白读作[m]或[n]。
(5)“洗脸”说“汏面”(湖州除外)。“稻草”说“稻梗”或“稻梗子”。
(6)
指示代词部分远指和
近指,“这个、那个”都说“keh个”。
杭州小片
(1)见母开口二等只有一读。如:嫁、交、江。
(2)日母字“儿耳二”只有一读。[人zen、肉zou]。
(3)微母字[蚊ven、问ven],不读[m]声母。
(4)“鸟”字读nio。
(5)有很多带u介音的韵。如:舍碎税社醉穗双。
(6)山摄合口一二等,合口三等知章组,咸山两摄开口三等知庄章组,今读[uo]韵。如:搬、团、官、关、闩、专、展、缠。
(7)“夺”读doh,“落鹿绿”读[loh],四字同韵。
(8)其他地方说“锅子,
面盆、事体”的词,本片分别说“锅、脸盆、事情”。
(9)有大量的儿尾词。
(10)人称代词是“我,你,他”,复数加“们”。
(12)“好的、我们的”用助词“的ti”。
临绍小片
(1)咸山两摄多读鼻化韵。如:贪、班。
(2)咍灰两韵端字系今同韵。如猜=催。
(4)“歪”不读字[h]声母。
(5)除临安的昌化外,“家嫁”等开口二等见母字白读为[ko]或[kuo]。
(6)单数第三人称代词除昌化、诸暨、
新昌、余姚外,都说伊。
甬江小片
(1)“效流咸深山臻宕(限于
知组)曾”等摄舒声开口风知章组字一般读
细音韵母,与同韵的精见两组字同音。如焦朝招娇、酒肘帚九、津珍真巾。
(2)除
宁海、
定海、
镇海外,其余各处“推贪”同音,“退探”同音。如推=贪taei。
(3)遇止两摄合口三等的精知章组字和日母字,止摄开口三等的知母字,许多地方今韵母读[u]。如絮书猪。
(4)“
小菜”叫“下饭”。“麻雀”叫“麻将”(海宁除外)。“今天”叫今密。
(5)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用“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