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骊珠,女,1968年出生于甘肃天水,有机光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超分子光化学实验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68年,吴骊珠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在兰州长大。
1986年9月—1990年7月,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应用有机化学专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90年7月—1995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师从
佟振合院士,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
1995年8月—199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从事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6年破格提升)、研究员(1998年破格提升)、博士生导师。
1997年4月—1998年4月,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
支志明院士。
199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从事光化学转换研究,历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超分子光化学实验室主任、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海外青年基金”资助。
2015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
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2017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同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11月,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4年7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职务任免
2024年7月,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吴骊珠(女)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吴骊珠长期致力于光化学转换的研究,涉及(1)太阳能的光化学转换:特别研究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制氧和二氧化碳还原;(2)光化学合成与技术:利用光化学反应洁净、节约、节能的特点,开发重要精细化学品的光化学反应和技术,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环境友好的光化学合成新策略;(3)重要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利用稳态和时间分辨的技术,研究激发态涉及的基本化学和物理过程,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辐射跃迁和无辐射跃迁以及化学转换的机制、效率和动态学,为实现高效光化学转换提供依据。
吴骊珠利用可见光催化提高了光化学反应选择性,实现了若干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光化学反应。突破了传统脱氢偶联反应必需加入化学计量氧化剂的局限,创建“放氢交叉偶联”新反应,实现了多种惰性键的活化和交叉偶联。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系统I和系统II,开发了高效、稳定、廉价的可见光驱动放氢和放氧催化体系,实现了没有牺牲剂条件下高效稳定的可见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和放氧,将国际上最高产氢催化转换数提升到1600万,取得了可见光催化制氢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截至2018年12月,吴骊珠以通讯作者身份在中国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Li, C. B., Li, Z. J., Yu, S., Wang, G. X., Wang, F., Meng, Q. Y., ... & Wu, L. Z. (2013). Interface-directed assembly of a simple precursor of [FeFe]–H 2 ase mimics on CdSe QDs for photosynthetic hydrogen evolution in water [J].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6(9), 2597-2602.
Wang, F., Liang, W. J., Jian, J. X., Li, C. B., Chen, B., Tung, C. H., & Wu, L. Z. (2013). Exceptional Poly (acrylic acid)‐Based Artificial [FeFe]‐Hydrogenases for Photocatalytic H2 Production in Water[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2(31), 8134-8138.
Jian, J. X., Liu, Q., Li, Z. J., Wang, F., Li, X. B., Li, C. B., ... & Tung, C. H. (2013). Chitosan confinement enhances hydrogen photogeneration from a mimic of the diiron subsite of [FeFe]-hydrogenas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2695.
Li, Z. J., Wang, J. J., Li, X. B., Fan, X. B., Meng, Q. Y., Feng, K., ... & Wu, L. Z. (2013). An Exceptional Artificial Photocatalyst, Nih‐CdSe/CdS Core/Shell Hybrid, Made In Situ from CdSe Quantum Dots and Nickel Salts for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J]. Advanced Materials, 25(45), 6613-6618.
Meng, Q. Y., Zhong, J. J., Liu, Q., Gao, X. W., Zhang, H. H., Lei, T., ... & Wu, L. Z. (2013). A cascade cross-coupl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by visible light cataly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5(51), 19052-19055.
根据2019年12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网站显示 ,吴骊珠承担了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等。
人才培养
2015年10月29日,吴骊珠在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理工H楼报告厅为师生作了题为《光化学转换》的学术报告。
2016年6月13日,应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吴骊珠来兰州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作题为《光化学转换》的学术报告。
2017年3月11日,应山东师范大学科技处、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吴骊珠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作了题为《光化学转换》的学术报告。
2018年12月26日,吴骊珠在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作题为《光化学转换》的学术报告。
2011年,吴骊珠获得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吴骊珠是中国光化学领域的突出代表,长期从事有机光化学的研究,特别在光化学合成反应和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性创新结果。(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评)
吴骊珠致力于研究超分子体系中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在微反应器控制的光化学反应、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以及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性成果,受到中国国内外同行的好评。(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