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木叶,单簧气鸣乐器。吹奏物用以天然树叶为材料故称。两手分别持叶片两端或用一手食指和中指分开,按住叶片于唇间,吹气使叶片振动发音。也可以选择硬度弹性合适的叶片利用双唇夹住不用手吹奏,音色明亮清震,近于唢呐和小号。
名称
“吹叶”也称“叶”、“
木叶”、“树叶”、“
啸叶”等名。在各民族不尽相同。苗族称“黑不龙”、“促戈脑”,彝族称“斯切”、“斯切嫫”,侗族称“巴眉“,壮族称“拜美”。
作用
吹叶最用于民间自娱,劳作休闲,和向喜欢的姑娘表达爱意,也用于捕猎时用以模拟引诱动物靠近。
历史背景
吹叶早在唐代已进入宫廷,在十部伎中,燕乐和清乐都有“叶”。
唐·杜佑《通典·乐器》:“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旧唐书.音乐志二》:“啸叶,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
五代王建墓雕像中有吹叶乐伎的姿势。
《通典·乐六》:清乐伎“乐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壹弦琴一,瑟一,秦琵琶一,卧箜篌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箫二,箎二,叶一,歌二。”
吹叶在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中直至今天都有流行。
唐代就有吹叶子的习俗。唐·樊绰的《
蛮书》:“俗法,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 唐·郎士元《
闻吹杨叶者二首》:“妙吹杨叶动悲笳,胡马迎风起恨赊。若是雁门寒月夜,此时应卷尽惊沙。天生一艺更无伦,寥亮幽音妙入神。吹向别离攀折处,当应合有断肠人。”
白居易:“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状,卷叶吹为玉笛声。”描写六朝歌妓苏小小吹叶的诗句。
流行地区
木叶主要流传于西南壮族、彝族、傣族、苗族、瑶族、侗族、傈僳族、阿昌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黎族、哈尼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哈尼族、满族、蒙古族、臧族等少数民族和湘赣闽粤交界的客家山区及东北部分地区。
材料
取叶的植物,一般以竹叶、柳叶、冬青叶、梧桐叶、
橘叶为材料,随手摘下即可吹奏,须选择老嫩适中,有弹性,边缘无毛刺的叶子,太嫩的易碎,太老的音色欠佳。因少数民族居住地域和树种的不同,各有习惯取用的树种。如广西壮族常用榕树、龙眼树、荔枝树和橄榄树的叶子;彝族习惯用万年青和梧桐叶;贵州、广西、湖南交界地区的侗族多用樟树、白蜡树的叶子吹奏。室内的盆栽绿萝,鸭脚木等也是很好的材料,尤其适合于吸奏,相对于吹奏更柔软一些。
文化
民族
在苗族民间有一句颇有情趣的的俗语:“吹木叶要趁叶子青,谈恋爱要趁年纪轻。”“高山木叶起堆堆,可阿哥不会吹,几时吹得木叶响,只用树叶不用媒。”木叶也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传达恋情的媒介乐器。
布依族民歌《浪哨歌》中有:“堂屋点灯屋角明,屋后传来木叶声。木叶好比拨灯棍,晚上来拨妹的心。”“一片木叶一片歌,二片木叶过山坡,三片木叶翻岔口,阿妹何时见得哥。”木叶还用于白剧、傣剧音乐中。
现状
木叶在演奏上有很大创新,除了原先擅长的滑音,还发展出用单吐、双吐、颤音、花舌音等技巧。音域可达三个八度。一些电影、电视剧的音乐中始用木叶为色彩性乐器。
产地分布
西南少数民族,客家山区和东北
树叶
要选择优良的树种,通常采用桔、柚、杨、枫、冬青等无毒的树叶,叶片的结构匀 称,正、背两面都应平整光滑,以柔韧适度、不老不嫩的叶子为佳。太嫩的叶子软,不易发音;老的叶子硬,音色不柔美。叶子的大小对吹奏也有很大关系,以比唇宽稍宽一点,叶长5.5厘米左右比较适宜过长过宽基本不影响演奏,也可以用剪刀修饰。好的叶子可以吹上几十首歌,边缘干软可以用剪刀剪去1-2毫米再吹。叶子如易发软破烂,不能再用,吹奏时奏者也可以多片树叶备用。
演奏
演奏时,要先把叶片上粘附的灰尘轻拭干净,将叶片正面横贴于嘴唇,用右手(或左手)食指 、中指稍微岔开,轻轻贴住叶片背面,拇指反向托住叶片下缘,使食指、中指按住的叶片上 缘稍稍高于下唇。运用适当气流吹动叶边,使叶片振动发音。叶片就是簧片,口腔犹如共鸣箱,双手也可帮助起共鸣作用,通过嘴劲、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绷紧或放松叶片等各种技巧,改变叶片的振动频率,可吹奏出高低、强弱 不同的音响,音域达3个8度。若要使它发出不同的音色,就需要运用不同的吹奏方式, 通常是按住叶子的下半片,用气吹其上半片,还有一手按住叶片,另一手轻轻拍打,像吹口 琴那样,发出来的音响既有共鸣,又能产生波浪音;而技巧比较高的是将叶片夹于唇间,不用手扶即能吹奏,像吹竹笛那样,随着曲调的高低,送出急缓有别的气流,吹奏出优美动听 的旋律;技巧特别高超的演奏者更使人叹服,能够一口同时吹响两片木叶,不用手指帮助, 同样可以奏出动人的曲调。叶片吹奏高低音时,需运用不同的气量,唇部也随之忽松忽 紧,控制气流的送出。吹木叶不能随意断气、断音,特别讲究曲调圆滑流畅、婉转悠扬。